第八十二章 视田、缓令(四)

清明祝 古桥头 1038 字 2022-11-13

“小人们只是进言直谏,绝无他意,陈侍郎如此威胁,有失为官之道。”二书办齐声答道。

“不不不,本官何曾威胁过二位,,”陈同袍连连摆手,“汝等觉得本官做事不妥,把我撤了便可,大不了坐罪下狱,任你们在此自主决策,无人拘束。”

两个书办面面厮觑,密密麻麻的汗珠照得额头发亮。他们没想到陈同袍的胆子如此之大,竟会轻易地拿自己的前程命运作赌注,显得满不在乎。

可这两人却没这个胆气,况且为了县里的两个乡绅地主,就去得罪整个朝廷,他们也不理解陈同袍这样做的目的,只好任着他的心情了:“那就……悉听尊便,我二人不会再多嘴一言一语。但监学如若存心毁坏新政,便恕我等不能合作。”

陈同袍笑道:“这个你们大可放心,本官与晏相没什么纠葛,善政当然要推行下去。可是方法需有讲究,不得胡来,还请诸位莫生怀疑,以免乱了自家人心。”

二书办因此无话可说,便依遵吩咐,将今早学堂上的对话一一叙述,让陈同袍封好了奏书,明日即叫当地邮人快马启程,送禀京师。

几日后,晏温终于接到了这封奏章,他先把别地的急报文书搁在一边,默默地取了这奏报看了一遍,扼其精要,大抵在最后一段:‘一,掌学田者不肯扩建县学,请朝廷发文定夺;二,各州县与乡绅相互通气,难以制约,风气一时不易改,望中书以缓行之。’

晏温看后,顿时眉头不展,低头沉思了半天,才把公文交与洪、李二人看:“你们瞧瞧,仅仅一个曲阜,就阻碍了新政的脚步,这个如何了得?”

李文守道:“晏相休要心急,这些地方绅士既然能献出学田,资育学子,必非贪婪之徒,只是抱残守缺,不能目及远景而已。待风气一开,他们自然诚心相助。”

晏温鼻子里‘哼’了一声,捋须叹道:“李参政有君子之器量,自然看着他们心善,可惜他们没有这份心啊。这些乡绅掌管着数顷良田,坐收租银无数,每月却只与学校十九两,你以为剩下的钱都去哪啦?还不是被他们私自吞下了!一旦扩建,从中榨取的油水便少了,谁还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