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页

普考肯便是一名特殊斥候,他此刻正在梳理战鹰的绒毛,那只战鹰舒服得直咕咕叫,作为战鹰的主人,他则是非常享受来自于袍泽那好奇而又羡慕的眼神。他自加入汉部军队服役后已经执行过数次相对比较简单的任务,军队对他们这些特殊斥候十分照顾,在讲求阶级的汉部,这些特殊斥候虽然是一名士兵但是他们的待遇却等同于基层军官,难怪会让人感到羡慕。

“全部都有了!”

一声大吼,它太带有现代共和国军队的色彩了。

受到林斌的影响,汉部军队的命令和战术术语真的很超前,这也就基本产生了一些小规模作战的战术知识,所以汉部的小规模作战技巧基本上是领先于这个时代,无形中增加了许多战斗力。

普考肯将拴住战鹰的链子勾在战鹰爪子上的钩子,他站起来跑过去准备接受点名。

点名程序也是汉部军队特有的规矩,虽然看上去有点没用处,不过事实上正是每一次点名在无形中增加了基层士卒的归属感和集体感,至少不会出现同一队的队员互相不认识的情况。

校场上有数十支斥候伍,点名不需要伍长去做,当然也和什长没有什么关系,那些队率嘴巴每张动一下就会念出一个人的名字,被点到名字的士兵中气十足地应一声“到!”,毫无疑问,这又是汉部军队的特殊之处。

斥候营的队率基本上都有一张简陋地羊皮地图,点完名字他总是会将伍长和什长带到一边分布任务区域,这个过程一般不会很长。在此期间士兵就要去将马匹牵过来装上缰绳、马嚼子、马鞍、马镫等工具。

必须说明的一点,自从汉部将成熟的马镫和马鞍装备军队后,第一个跟进的国家是汉国,不过汉国跟进了基本上也没多大的差别,汉国骑兵数量太少。而匈奴人似乎也察觉到马镫和马鞍的作用正在仿造,不过目前匈奴并没有大规模装备马鞍和马镫,这是因为受到工业基础的限制。

汉部密枢院初步计算了一下,按照匈奴的消化能力和制造能力来判断,如果匈奴想将马鞍和马镫普及全军至少需要半年进行准备,一年或者一年半后匈奴军队才能全面装备马鞍和马镫,而一年的时间足够汉部去极大削弱匈奴人了,付出的代价和受益的比例完全符合汉部利益,如此一来汉部骑军装备马鞍和马镫可谓是合情合理。

嘹亮的号角声又被吹响了,兵堡地大门被缓缓地推开,准备就绪的斥候成批驰骋出兵堡,他们在驰骋期间化成数十个单位向各自的目的地奔进。

甲贺下巴的胡须被草原的风轻轻地吹拂着飘动,他注视斥候离去,心下惆怅地计算多少时间之内豹军斥候和边军斥候能够磨合。磨合期自然是越短越少,他只有一个月的时间用来熟悉,之后就马上要承担起先期打击匈奴战争潜力的任务了。

其实甲贺认为狼军比豹军更加适合被调来乌穆草原,原因是狼军以前有在乌穆草原执行军务的经验,很快就能适应乌穆草原的战场,可惜的是林斌似乎忽略了这一点,把豹军派来这里。

林斌真的是忽略了吗?当然不!甲贺是局部指挥官,他并不了解为了大举而考虑军团调动的难度有多大。把豹军调往肃慎,然后再把狼军调往乌穆草原?这根本就是重复性地浪费,而浪费的不止是时间还会造成一些汉部难以承受的损失。狼军目前驻扎在肃慎之地,肃慎又出现大规模暴乱,这个时候抽调狼军只会让肃慎之地的暴乱演变得更加恶劣,甚至可能失去对肃慎之地的控制!

当然,甲贺这里不是抱怨,他只是在小小地感慨。

人权?开玩笑吧!这个时代根本没有所谓的人权,再则军队从来就不存在人权这个东西,军队和民间是完全不同的性质。军人特别是高级将领根本没有抱怨的资格,他们能做的是服从和承受,一旦军人抱怨了抗拒了,那么这个军人就是变质,被发现的唯一结果就是被军队删减掉,可能是强迫性退役,严重的是直接让那个人人间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