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页

老曹死后,曹丕动了篡位的心思,其他魏臣都还在犹豫的时候,华歆已经带着自己起草的矫诏逼宫去了……

这形象怎么也算不上正面,也就能在“俱乘船避难”的故事里,踩一踩王朗,进入道德鄙视链的倒数第二层。

但是白图更看中的,是华歆在曹魏时的表现。

曹丕上位后,各大世家已经逐渐完成了门阀转型,九品中正制火热出炉,各大门阀开始在各个方面延伸自己的触手。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三府向曹丕提议,以后任命人才只看他的品德,不需要考教他的经义,但是这一提议,被华歆力压下去。

表面上看三府说的挺有道理,白图之前也觉得,读经义无非是了提高自身的品德,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死书一本的经义,总有过时的时候。那直接看品德不就好了?何必非要考教经义?又不是不读经义,就没有道德……

但白图现在也是做了功课的,所以对这“插曲”的理解也不同,从道理上来说,似乎三府说的很有道理,然而实际上却还要结合一点来看——“品德”是怎么考量的?是看名声!名声是哪来的?吹出来的……

以当时的魏国环境,有人帮着吹的才有名声,普通老百姓、乃至于寒门子弟,朝内朝外没人站台,哪来的名声?

也就是说,所谓的“品德”,完全是这些门阀的垄断资源,他们说有品德、才算是有品德。

这种情况下,华歆能够恪守底线,至少留了个考核标准,已经是对曹魏制衡门阀势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换成是曹叡时期,门阀已经全面崛起的时候,曹叡明确的说“品德对于朝廷来说,只是画出来的饼”,期望可以唯才是举,然而却被大势已成的门阀阶层三番五次的怼回去……

而华歆在豫章期间,白图也看过其举荐之人,确实多是真才实学之辈,而且不乏没什么背景的。

对比来看,华歆至少在选才任能方面,是很有底线的,人品高到天花板,白图不用担心他在礼部,会倒向世家势力。

甚至这样想来,华歆一个道德底线完爆众门阀的人,后来被谁搞臭了,也似乎有些门道儿。

同时华歆也在白图“诱导”下,举荐了管宁和邴原——这三人也被合称为“一龙”,华歆还被称为龙首。

“子义在辽东时,听说过两位先生吗?”白图私下里向太史慈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