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源在皮坎肩儿上,还加了一截仿佛披风、但仅仅及腰的兽皮,上面是密密麻麻的鬃毛。
“你是不是忘了我们的目的?如果没有那些阴险的汉人,我们还无法纠合这么多勇士,去取回先祖的荣耀。”第三位猎头陶光,这时反驳道。
四人之中,从身材来看,反而是陶光和族长“瘦弱”一些。
其中陶光是女子,上身除了开怀的坎肩儿,胸前还裹着块兽皮。
从女子的角度来说,陶光就很健壮了……
从姓氏也可以看出,陶光并不是部落中的传统“猎户”。
伏羲氏订立人伦之后,部族基本都有取姓氏的习惯,但是非农耕文明的姓氏并不稳定,大多还遵循之前的命名规则,传递中经常更换……
比如姓兕、姓豨,代表他们的父亲或者祖父、曾祖,独立猎杀过犀牛和野猪,而姓陶……代表她家里应该是部族中烧陶器的!
越是闭塞古老的古越部落,越是保留了这一点,有汉姓的古越部落,基本都是靠北一些,经常与汉民交往的。
古越人的历史,自夏而始,从大禹的一位孙子,开始有“越国”作为封国,虽然按照东汉时代、或者说按照礼制来说,古越人不算“诸夏”,但说是炎黄子孙,却一点毛病都没有。
古越人最接近于诸夏的时代,应该春秋时越国最强的那一百多年,尤其是勾践击败吴国、令越国最兴盛的那几年,还鼓励耕种、积极与中原诸国往来……
当时越国的农耕程度,并不比其他诸侯国差。
不过战国初期,越国本身贵族阶层混乱,出现“越人三弑其君”的连续内乱,最后被楚国尽夺江东之地——之后想要耕种也没有土地,只能缩在多山的会稽一带,与楚国打游击。
至此,越人错过了转型农耕的最佳机会,最后被秦国彻底灭国。
在秦末时候,越人贵族倒是也带领越人,参与了伐秦,而且在楚汉交战时,还站边成功,从一开始就支持刘邦,因此保留了瓯越国的封国,后来汉武帝时瓯王主动提出举国归附,迁往江淮,但始终有一部分,以部族的形式存在,没有彻底融入汉王朝,六七百年过去,也还是渔猎为主。
巴国其实也是差不多的遭遇,而且巴国还参加了伐纣,是周王朝最初就认证的封国之一,理论上也是“诸夏”,只是因为地理原因、发展闭塞,先是被楚国打得被迫西迁到现在的巴郡一带,最后被秦国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