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陆这边开始制造茂宁、杨小英等初代市场化偶像歌手,通过《弯弯的月亮》实现反向输出,出现诸多个性十足的摇滚歌手时,港岛歌坛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差距在缩小,甚至比他们还要多元化的信号。
就在今年,也就是九六年,内地的中戏、北影招了一群好学生,他们是资本涌入影视市场前招的一批人,基本功尤为扎实。钱和人才的到位,促成了影后影帝不断涌现。
也是在现在,八十年代全国人看同一部港台剧的景观不复存在,听到一首港台歌就兴奋得睡不着的人也没有了。
翻过千禧年,电影电视也好,流行歌曲也罢,两岸三地,你有来言,我有去语。谁也别想充大个儿,即便是f4这样的爆款,也难独领时代风骚。
最终,曾被四大天王占领的地盘在一轮又一轮的新陈代谢中,全线被大陆新势力取代,城市商场里贴的是大陆新生代明星们的海报,乡镇的发廊里放的也不再是港岛歌曲。
除了内地崛起之外,湾湾这边也开始弯道超车,就在港岛的原创歌曲运动成为闹剧之时,任先齐却凭借《伤心太平洋》等源自岛国的歌曲蹿红。
带有欧美元素的新鲜音乐也从九十年代末开始实现对港岛的全面碾压,出现了hiho风的周洁伦,以摇滚乐队形式出现的五日天、信乐团。
而港岛却依然只能怀念黄家驹,很难再对湾湾实现文化输出,当年盛况一去不返。
此后港岛歌坛也试图再造当年“天王争霸”的盛景,其中之一就是进行“四小天王”的排位,流传较广的版本是谢庭锋、陈亚希、陈奕寻、顾天乐,他们是港岛娱乐事业但新生带。
结果这几个人大部分都不务正业,除了陈奕寻外其他三个人不是天天闹绯闻就是搞“摄影”,要不就是在把自己晒黑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总之就是不好好唱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