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杨冬燕思来想去,也只依稀记得,那些任外职的官员格外在意三年一次的回京述职,仿佛还有考校和评语,这些应该是直接关系到调职、升降的。
之所以能想起这些,还是因为杨冬燕有个庶女嫁的是外放官员,仿佛是因为任期内做了啥事儿,央求王府帮着疏通疏通。
不过,杨冬燕已经想不起来那事儿最终的结果如何了,当时老王爷已经没了,当家做主的是她长子新任永平郡王刘谏,出事的又只是庶女的夫君,甭管刘谏到底帮没帮忙,杨冬燕都是无所谓的。
因为无所谓,所以直接没放在心上,以至于她都快把脑壳壳给想破了,才勉强想了一些边边角角。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三年一次的回京述职,以及吏部考校,对于那些任外职的官员来说,应当是相当重要的。
就仿佛岁考之于秀才,五花肉之于猪崽?
杨冬燕心里大概有数了,不过眼下她还没搞事,只因她并不知道情况到底有多严重。
老叔家的几个孙子来到了省城,就像先前说好的那般,他们住在前头一进院子的倒座房里。其实,倒座房搁在有钱人家,那是给门房和小厮使的,就是贴身伺候的下人都不带住那里的。可一则老魏家发家太短,各项规矩没能跟上,二则……
那几人压根就不管这些,见天的跟大牛和二牛跑出去熟悉省城,稍有些空闲,还要被强制压着学认字。
最后那点,真的特别苦。
大牛和二牛已经初步迈进了识字者之中,起码他们已经会写数字了。虽说他们需要采购的东西不少,可最麻烦的反而不是那些食材的名称,而是需要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