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九十七章 离奇的故事

北宋大相公 思梦语 3107 字 2022-11-14

“这东坡肉,其实,是我在离家出走的时候,碰到了一位老者,他传授给我的,不过那老者做出来的,和我现在做出来的东坡肉,还是有些区别的。”

一听陆垚这么说,这是有十分有趣的故事了,于是苏轼说道:“哦?是什么样的故事,说来听听,这老者应该也是个厉害的角色吧。”

陆垚摇摇头说:“就是一个普通的,住在山林中的老人罢了。”

接着,陆垚向这二位讲述起了一个故事。

“你们可能不知道,起初的时候,我们陆家和韩家订立婚约之时,我是十分拒绝的,甚至有过抗婚离家出走的经历。”

苏轼和苏澈对望一眼,他们当然不会知道这件事情,这对于陆府还有韩家,他们之间自从之前闹过一次误会之后,都已经达成了共识,那就是,除去当事者的几家,也就是曹家、韩家、陆府之外,对其他人不得提起关于陆垚和韩韫玉的婚事中间发生的曲折故事。对于这些大家来说,这件事情传出去,可能会成为其他人的把柄还有笑谈,所以谁都不想把这件事情对外宣扬出去,毕竟也不是什么好事。

可是陆垚现在想为东坡肉编出一个比较让人能够接受的故事,所以才将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说了出来,不过陆垚也相信,以苏轼和苏澈的人品,绝对不会和其他人说起自己拒婚的事情的。

苏轼听陆垚说起了自己拒婚的前因后果后,说道:“这说明,陆兄你和那韩家小姐还是颇有缘分,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

陆垚点头,说道:“话虽如此,不过一开始的时候,我的确是十分抗拒这门婚事,为此,还找了个机会,离家出走了一段时间,我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学会的这道东坡肉。”

苏澈和苏轼眼睛瞪得老大,都期待着陆垚继续说下去。

“当时,为了远离父母,我知道只要我还在这汴梁城中,他们就没有办法明白我想要退婚的决心,于是我趁着天刚一亮,就出了城,想着躲到距离汴梁城外的某个地方去。可是因为事发突然,我走的时候也没有带多少衣物和钱财,在外面呆了两三天之后,就已经山穷水尽了。我记得那天,我来到一座山上,忽然闻得山间传来一股浓郁的肉香,那时候我已经饿了一天了,于是便寻着肉香找了过去,原来是山间一户人家在煮肉。做饭的是一位老者,我还记得,当时他一边煮着肉,一边唱起那一首短歌‘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它自美……’”

“虽然是做菜时候唱的关于菜肴做法的诗词,听起来倒是十分顺口啊。”苏轼细细品味着这首短歌。

陆垚这边心中倒是觉得好笑,心说这首短歌就是苏轼做的,那是当年苏轼被流放黄州,俸禄断绝,因为缺钱,买不起羊肉,只能买来猪肉,亲自下厨,这首短歌是现存文献中苏东坡做猪肉的唯一记载,题目叫《猪肉颂》,在他另一本著作《仇池笔记》里又叫《煮猪头颂》。

“所以,你就在那老者的住处住了一段时间?”

陆垚点头,说道:“不错,那位老人家热情好客,那一顿猪肉,可以说是我吃的最为美味的一顿肉了。不过当时他用的是煮的方法,而且直接就是煮的猪头,和现在咱们吃的不太一样,我也是通过那一次,才算是喜爱上了肥肉。不过因为我们家基本不怎么吃肥肉,所以我在家里也不经常做这道菜,后来,我在那老者做菜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最后就做出了你们现在吃的这道东坡肉。”

“果然厉害,”苏轼连连称赞“陆兄果然是一个经历很多的人。”

终于,陆垚用了这样一个稀奇古怪的故事打消了苏轼和苏澈的疑惑。这些故事如果放在今天的社会中,可能会有许多人会挑出很多毛病来,但是到了古代就不一样了,《聊斋志异》之所以那么火爆,就是因为古时候的百姓,就愿意听这些光怪陆离的奇闻异事,就算当中掺杂着一些虚假的成分,他们也是愿意去相信的。

既然这肉也吃了,故事也讲完了,陆垚觉得也是时候聊一些正事了。

“咱们说点正事吧,我今天晚上把你们找来,就是想问问,那个解说的手稿看得怎么样,我还是有些不太放心,毕竟这解说职位,我回去想了想,还是比较重要的。”

听陆垚这么说,苏轼和苏澈二人都笑了一下,苏轼说道:“陆兄,你什么时候也变得这么市侩了,你这是为了让我们好好给你做解说,特意把我们找来做个好酒好菜招待我们,是吧。”

陆垚尴尬地点点头。

苏澈面露不悦,说道:“陆兄,你这么说,就是不相信我们了。我跟哥哥既然答应了你,就会好好帮你把解说的事情弄好,不然,那天你提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不会答应了。”

“如此,是我想的不够周全,给你们赔罪了,来,干一杯。”

说完,陆垚举杯,直接一饮而尽。

苏轼这边看着陆垚,倒是有些担心起来,说道:“只是,陆兄,就算是我们兄弟两个,现在都没时间去看你给我们的解说手稿, 因为要忙着科举考试,现在还有二十多天就要到科举考试的日子了,我看你怎么一点都不着急呢?你当真这么有把握?”

苏轼这一问,陆垚本来其实一直没有太把科举考试当回事,毕竟对自己来说,这已经跟开卷考试差不多了,而且凭着自己和欧阳修的关系,都快称兄道弟了,就算是考的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可是,听苏轼这语重心长的一番话说完,陆垚倒是有些疑惑起来,就算是苏轼,现在基本上也进入到了一个日夜苦读的阶段,而自己呢,在苏轼他们看来,依旧在忙活着这个蹴鞠大赛,而且还有一大堆的其他事情要自己操心,可能在苏轼看来,自己现在的这种样子,八成是要放弃科举考试了吧。

自己是不是,也该学习学习了?

“陆兄?在想什么?”苏澈在一旁问道。

这让陆垚回过神来,说道:“苏兄你说的很在理,的确我现在每天要处理的事情有很多,别的不说,就这个蹴鞠大赛,基本上就是我在全权负责,但是你放心,我不会耽误了科举考试,因为比起这些每天我需要担心的事情来说,对我而言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必须要做,而这件事情,就决定了我必须要在科举考试当中获得一个好的成绩。”

“是什么事情?”苏轼问道。

陆垚微微一笑,脑海中出现了那个妙龄女子的身影。

“当然是,我的婚事啊,韩大人位至尚书,我如果不在朝中弄个一官半职,或者有些建树,在科举考试中弄个名次,说不定还会影响到我的婚约呢。”

听陆垚这么说,苏轼哈哈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