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三百章 皇帝到场

北宋大相公 思梦语 3062 字 2022-11-14

赵祯今天起来的确实比较早,不过之前也说过,皇帝出行,特别是宋代的皇帝出行,那阵仗可是很大的,所以,赵祯起来的早,这些准备的仪仗队起的就是更早了。当然,因为考虑到今天特殊的场合,要去到外城区,而且因为这次赛事的宣传之前也做的十分到位,那里到时候一定是一个人满为患的状态,如果动辄弄个大阵仗去到那里,说不定到时候会引起百姓们的恐慌,一旦出现那种情况,那举行这次比赛的初心就已经变了,本来是要通过这个比赛让更多的百姓喜爱和了解新蹴鞠这个运动,一旦让他们觉得这东西还是皇家贵族玩的项目的话,那全民性就无从谈起了。这也是为什么赵祯最后只选择出席第一场和最后一场比赛的原因。

所以,因为这次出行的特殊性,此次的仪仗队并没有那么大的排场,不过为了皇家的颜面考虑,一二百人的出行队伍还是要有的。虽说仪仗队的人数降低下来了,但是质量还是要保证的。现在,全汴梁城,内城外城的百姓已经都知道皇帝赵祯要出席今天新蹴鞠大赛的开幕仪式,而且要亲自观看第一场比赛。所以,其实今天去到鸟巢体育场观赛的观众, 有三成是冲着今天的比赛去的,想要看看这皇家蹴鞠队到底能将这个蹴鞠踢成什么样子。而大部分,剩下七成的观众,却是冲着皇帝赵祯来的。要知道,并不是每个人这一辈子都能见到皇帝的,而这次,皇上屈尊来到这鸟巢体育场来看比赛,足以说明皇帝对于这次蹴鞠大赛的重视,而且,也是皇上跟百姓距离最近的一次,他们自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陆垚这边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当时在建造的时候,也是有过一番讲究,将皇家休息的区域跟观众区弄出了一段距离。

正因为这次皇帝出行的消息已经被全城的百姓知道了,而现在鸟巢体育场附近说不上是重兵把守的,但是军队的人也是不少。所以,这次仪仗队也不能在万众瞩目的情况下丢了皇家的脸面。人数虽然下来了,但是皇家仪仗队毕竟是皇家仪仗队,这质量不能下来。所以,为此仪仗队专门选择了他们手下的“精兵悍将”来负责跟随赵祯一同出行。当然了,他们的工作就是跟着赵祯一同去到那鸟巢体育场外面,要是他们这几百人也进到体育场内,那这比赛就不用看了,场馆根本是装不下的。

且说赵祯带着众位臣子离开了宫门,仪仗队早就已经在那里等着了,赵祯简单检查了一下,也没说什么。毕竟在赵祯自己看来,今天出行的规模自然是不能跟寻常相比的,而且自己今天的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彰显什么皇家威严,而是为了给陆垚撑场面,利用这个蹴鞠大赛来让那些反对派闭嘴。所以,对于仪仗队的人数还有礼制,就没有做过多的挑剔,他直接上了轿子。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为何赵祯选择了轿子而不是马车呢?

马车和轿子,是古代两种不同的交通工具,也是古代最常使用的两种交通工具。在宋代以前,马车是使用的最为普遍的一种交通工具,而在宋代之后,这轿子,就已经超过了马车,成为了广大宋人最常乘坐的一种交通工具。马车使用的是畜力,轿子使用的是人力。

从两者的使用对象来看,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的森严等级制度的约束下,轿子和马车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种不同等级的象征,也是等级制度下的产物。

从马车来说,虽然马车在古代也算得上是比较珍贵的交通工具,但是在宋代,马车反而成为了一些百姓家的长途运输工具,但是这种马车的马,其实也是平常百姓自己家里养的劣等马,或者是混种马。虽然交通工具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马车的确是因为使用的是畜力,因此平常百姓使用的较为多些。

马车的历史十分久远,在先秦

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司马法·严位》中有谈到:“凡马车坚,甲兵利。”可见,在先秦时期,马车还是作为一种战场上的交通工具所出现。但是,到了宋代,马车却成为了一些百姓的代步工具。

“轿子”在宋代,可不是寻常百姓家能够拥有的,能够出门坐轿子的人,都是宋代的一些达官贵人。因为,轿子实际上也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只有有钱可以买得起轿子,有钱可以雇佣的起人力,才可以享受这种“坐轿子”的荣誉。

轿子实际上也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一种交通工具,具有四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史记·夏本纪》当中便有记载: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这里所说的“欙”,就是中国古代最原始的一种轿子。那么为何轿子的悠久历史已经超过了马车,但却是在宋代才开始真正的流行起来呢?

宋代的人口繁盛,而且甚至产生了一些人力过剩的情况,因此使得这使用人力的轿子,能得到一定的发展。宋代人口繁多,而且在当时全国记录人口已经达到了一亿以上。更何况,在古代,多的是不被登陆在册的黑户。这是因为宋代的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生产业、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马力资源的不足,也是当时“轿子”的使用多过“马车”的主要原因。这里所说的马力,不是寻常百姓家自己养的马,而是说可以被使用作为富人家具有一定拉力的马力。宋代为何会马力资源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宋代丢失了作为马力资源来源的一部分“国土”,而且就算是有马,也是被用到战场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