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五百零六章 热闹非凡

北宋大相公 思梦语 3234 字 3个月前

大家都知道,宋朝的建立是于公元960年,由太祖赵匡胤取代后周而建立北宋。

北宋建国初期各项制度,均是承袭唐朝以及五代十国,官服制度同样也不例外。

元丰改制之前,赵匡胤规定,青色官服适用于九品以上官员,绿色官服则是七品以上官员,绯色官服则代表五品以上,紫色官服则是三品以上的朝中大员。

元丰改制之后,青色官服被摈弃不用,七品包括七品以下的官员,只能身穿绿色官服。六品以上的官员,则是身穿绯色官服。四品以上的官员,其官服颜色还是紫色。

《宋史·职官九:“已上文武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上服绯,九品已上服绿。”

南宋时期,也沿用了宋神宗赵顼的这一安排。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青色官服基本被弃之不用。

因为不太好区分青色和绿色这两种颜色,导致唐朝一些七品以下的官员,常常僭越身份等级,身穿绿色官服。

后来这种现象太过普遍,唐文宗便顺水推舟,直接不许官员穿青色官服。北宋建国之后,赵匡胤全面继承了唐朝的官服制度,又将被弃之不用的青色官服拿了出来。北宋翰林学士李昉:“准诏,定车服制度。礼部式,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流外官及庶人并衣黄。此外,宋朝的官员品级以及职能也有很大不同。为了弱化武将权力,宋朝不断增添各种无用的文官机构。

比如赵匡胤设置的“枢密院”,还有赵光义时期的“中书门下”。这一系列举措,导致两宋一朝的“冗官”问题非常突出。

还有一个坏处则是,政府职能部门变多之后,原本1个人的任务量,却需要34个人来完成。

且各个部门之间没有细致的职能划分,反而拖沓行政效率,这也体现在了宋朝官品与职能太过混杂的现状上。

比如文臣之间还分为“正官”、“散官”。所谓“正官”,就是该官员隶属于不同部门,有着非常严格的上下级归属。“散官”则是北宋皇帝们,刻意为了分化武将权力,而开设的虚职或者无用官职。

譬如,朝奉郎,奉直郎等等都是光有品级,却没有明确归属的官品,同时还细分为在京官员与地方官员。

武官与文官一样,也有这样的“正官”和“散官”制。

元丰改制之前,“正官”与“散官”的官服颜色混杂不堪。到了元丰改制之后,宋神宗又详细区分了。如开封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等较为严格的官员品阶,此时官服的颜色,还有细节上,相较于之前有了一些不同之处。

北宋杨亿:“故事,加散官至五品必以上闻。今朝散、银青犹关命服。

“散官”光有品级,实际只是虚职。而有些官员虽品级不高,但是手握实权。

出于个人地位、身份不同。元丰改制之后,宋朝皇帝会给这些立过大功的官员特赐“鱼袋”。

“鱼袋”便是佩戴于腰上的小荷包,共分为金、银两种不同颜色。

一般来说,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身穿官服,佩戴银色鱼袋。四品以上的官员,则是可以佩戴金色鱼袋。

因此,到了宋神宗一朝,又额外加了“鱼袋”,用来彰显官员的身份。

宋代官服制度源于隋唐二朝,元丰改制之后,宋朝官服对应的颜色,又有了更加细微区分。

大体上,宋朝在于通过衣冠服饰严格的等级制度,继续巩固“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宣扬皇权至高无上的封建糟粕思想。

不过从皇上到各级官员服饰不同,也对当时的社会与政治制度起到很大的影响。

人们可以通过官服图案,花纹与颜色,详细分辨出官员品级制度。

陆盱接过官服一看,瞬间目瞪口呆,甚至连谢恩都忘了。

一旁的韩永合、韩文远、晏殊、富弼、曹国舅,纷纷凑上前来一瞧,居然是正二品的官服。

随后,唐龙拿出圣旨开始宣读,接着就是正常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