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五百四十六章 计划

北宋大相公 思梦语 3148 字 3个月前

他这种性格的形成自有其合理性的轨迹可循,他是12岁时即位,前10年中,有“大娘娘”刘娥主政,这可是历史著名的贤后,素以“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而闻名后世,在她的主政下,社会清明,人民安定。

而这一时期的仁宗只是一个听话的乖宝宝,直到刘娥死后,他才真正地开始亲政,长期自我约束使得他性格有些懦弱也是很自然了,还好,至少他没有如前朝有些皇帝那样,一但没了束缚便为所欲为地狂放了起来。

宋朝最被人诟病的便是军事上的孱弱,“北宋缺将,南宋缺相”是一个共识,北宋的名相一堆,而勉强能放到台上的,大概也就狄青一人;而后人对赵祯的指责,就是将北宋对边患的忍让,开启了有宋一朝懦弱军事之大局。

其实这个并不能完全怪赵祯,太祖赵匡胤得国来路不正,为防止后世效仿,便制订下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这便是“祖制”,我们从那些名臣,如欧阳修,文彦博等人对狄青的打压和诬陷,就能看出其中端倪。

面对当时不断崛起并蚕食西北的党项人,宋朝在前期多次的惨败后,不得不让范仲淹和韩琦这样的文臣率兵进行抵御,最后是依靠堡垒战略,“长烟落日孤城闭”,好不容易止住了颓势,当然,输以“岁币”也是不可少的,空留下“燕然未勒归无计”的一声长叹。

大宋自“澶渊之盟”始,似乎便尝到了甜头,用点点散碎银两便可息兵罢战,这比起耗费许多军资和生命的代价来说,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何乐而不为,于是,议和输币便成为宋朝对外战争的主旋律,一直影响到宋末,直到亡国,所以,这帐便也算在了仁宗的头上。

他放任官嬉民恬,“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他养虎为患,坐视小小的西夏成了气候;他不思进取,失去改革的最佳时机,武备废弛,后患无穷,不仅那收复燕云是一个遥远的梦,而且还被后来的金人直接吊打得惨不忍睹。

所以,后来以至于人们将60年后的“靖康之耻”,及北宋迁都五国城的烂账,也有意无意地算在了他的头上。

这些应该是后人对仁宗一朝最大的不满,因为他本来有着一手好牌,却没有解决当时面临的各种困难,比如“三冗”和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等问题,“而后人也乐于拿汉武帝打得匈奴满地找牙的事例,来同这可怜的宋仁宗比较,这一来便更显其不堪了。

后人对前世帝王的评价,是站在而今的角度来进行的,汉武帝的功业自是伟大,但是连年征战使得国库空虚,经济衰退,民不聊生,试想,如果让你选择,你是愿意在汉武帝治下生活,还是在宋仁宗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时代生活呢?结论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若要从雄才大略上来衡量,赵祯同秦皇汉武们自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他欠缺英武帝王应有的霸气;但是,他却开创出一个群贤毕至,能吏辈出的时代,本人又勤政爱民,在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是封建时代的巅峰,这点是任何人都认可的。

赵祯一生都在鼓励人们读书,我们耳熟能详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等语句,便是来自于他的《劝学诗,北宋的文学形式多样化,顶级文学人物之多,令人惊叹,诗词文赋,精品多多,也给现在的中学生增加的许多的背诵量,如《醉翁亭记《赤壁赋《岳阳楼记等等。

在这种风气的熏陶下,甚至一直是中国短板的科技事业也风光无限,在那令国人自豪的“四大发明”中,除造纸外,其它三项全部是来自仁宗朝,从这点来看,那不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朝代吗。

作为一位皇帝,赵祯的可贵之处是有爱心,当然,历朝有作为的帝王哪个不是冷酷无情,就这点来说,一个有着超人情味的他,注定是不合格的,而作为一个平常人来说,你会感觉到他很温暖,尽管宅心仁厚不是当个好皇帝所必须有的特质,也许是正好相反。

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吏不能;

四十二年如梦过,春风吹泪洒昭陵。

这是一位无名氏在春天万花盛开之时,去永昭陵祭拜他时写的一首诗,短短28字中,既包含了对他的称赞,也感慨了他的无奈,道尽宋仁宗42年中的荣兴沧桑!一句“如梦过”的感叹,可以说是后世对他最准确也是最模糊的评价。

从历史的进程看,虽然我们大力赞颂如汉武那样的君王,他们铁血开疆,为后世建立的丰功伟业光耀千秋,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略如宋仁宗这样“润物细无声”的守成类皇帝,毕竟,赵祯宽厚温和,对民众施以仁政,在“仁宗盛治”下直到最后的“嘉祐之治”,让民众生活富裕,社会得以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