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商人毛一

国人群众,挤出来一个精瘦的男子,两个眼睛黑溜溜的,环顾了一圈,最后目光落在了樊伯玉的脸上。

樊伯玉眉头微微一皱,终于感觉到这件事并不简单。

“毛一,你们去年所售黍米有多少?”辛又问道。

“并不多,在辛邑收上来各家黍米一百五十石,全部在甘鹿售出,一半换成钱,一半则换成了陶器和一些农具。”

“哦,除了粮食,我们还卖了什么货物?”

“还有就是那些邑中经营的货物,动物毛皮、牲畜以及浩酒了。”

“哦,那所售之物的账目呢?”

“因为要与国人分利,所以这些货物售卖的书契,都要交给载师,并未在我们商户手中。”

商人其实只是负责跑腿的,专营的货物他们根本插不上手。

樊伯玉的头上,流出了一丝冷汗。

他就是再笨,也知道辛又要做什么了。

因为他从这些“货款”当中,贪墨了不少!

国人们识数,但是大多不认识字。

毛一每售卖完一笔货物,都会和对方立下书契。

这些书契全部掌握在樊伯玉的手中,然后按照书契上的数字,将所得分给国人。

一些老实又不识字的国人,樊伯玉就故意说低他们出售物品的价格。

反正他们又不认字,书契上的字也看不明白。

所以这些书契根本不会到国人的手中,全部都被放在樊伯玉的家中。

美其名曰:保管。

偶尔有人发现自己的东西和别人或者往年的价格不一样,樊伯玉就放毛一随便找个借口糊弄了过去。

比如路上的损耗,比如被雨水淋湿,比如今年的“行情”。

而邑中识字的人,基本都是三老的家庭成员。

他们相互勾结,期满国人,非常默契地隐瞒了书契上的真实数字。

长久被期满的国人,也从未感觉到有什么不妥。

毕竟很多国人,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离开辛邑。

他们从来都是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当中,很难接受外部的讯息。

每年各种商品的物价到底什么情况,也只有这些能经常出入其他邑城的人才知道。

即便偶尔有人发现不对,也会被樊伯玉这样的大家族给以不同程度的“教训”。

谁敢继续追问?

几个大家族联合起来,完全的蒙蔽了众多国人。

而辛又,很早就知道这里面有猫腻,但是他没有切实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