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但是,陈年还是高兴的太早了。

许如风虽然私下为人随和低调,演起戏来简直挑剔到令人发指。

许如风用记号笔给陈年划好剧本重点,开始分析背景和人物。

“《先生,见字如晤》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那时战火纷飞,时局困顿,但各方思潮又不可避免地涌入各个阶层——这就是大时代背景。”

“了解时代背景是深入理解人物的基础。”

许如风拿着剧本片段侃侃而谈,陈年不禁愕然:“你怎么什么都知道?”

“因为我已经通读过原著。”许如风倒没有自夸的意思,因为这些准备功课对他而言,都是稀松平常。

对此,陈年心里只有佩服——这种人拿不到影帝桂冠才奇怪吧?

许如风继续分析剧本:“再来就是标题《见字如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故事的核心点就在标题这四个字。”

陈年只觉得现在是在上语文课,就差提笔做笔记了。

许如风终于开始分析人物:“了解过以上两点,最后再看人物。”

“男主沈钧鸿在18岁成年礼当天,匿名资助了圣玛丽孤儿院的三名8岁孤儿,男二正是其中之一。”

“男二许锦年多年来一直通过书信往来的方式,和匿名资助人通信,表达谢意和感恩,以及分享日常生活。”

“后来沈钧鸿作为荣誉校友回校讲课,终于和许锦年在课堂邂逅,结下不解之缘。”

“你要试戏的片段,是许锦年刚考入博闻大学,拿着书信送去邮寄的情节。”

“你对这一段要体现什么、怎么体现,有具体想法吗?”

陈年的领悟能力并不差,也做过功课,早有一些想法:“许锦年作为那个年代的孤儿,考上大学非常不易,所以给资助人寄信件的时候,一定满怀激动。”

“当然了,肯定还有对匿名资助人的感恩。”

许如风对陈年的回答并不十分满意,随即补充:“除了这些,我个人还建议加一项——憧憬。”

“憧憬。”

简简单单的一个词,让陈年醍醐灌顶。

考入扈上最高学府,必须得对未来满怀希望,这一项加的好!

由此,陈年也渐渐意识到,自己和许如风的差距。

作为演员,领悟力和共情不可或缺,许如风正是把这两点运用到极致。

第5章 两个品牌大使(上)

五、两个品牌大使(上)

陈年为这次试戏下了苦功,誓要拿到角色。

他的“师傅”许如风,平时看起来温和文雅,一点影帝架子都没有,可一旦开始讲戏,简直像被处女座附体。

很早以前,在慈善夜晚会初遇的时候,许如风就觉得陈年十分符合眼缘。所以当陈年提出拜师的时候,他答应的很爽快。

然而,他这个师傅有言在先,要求会非常严格。陈年为了试戏能过,想都没想就赶紧抱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