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书房就他们两人,时砚放下手里的茶杯,好奇道:“怎的回来了?”
杨禾高面上有些赧然,眼睛直视时砚:“这段时间我和母亲先去了外祖家,想着好些年不联系,现如今总归要去报个平安的。
到了那里才知道外祖家这几年发生了不少事,人都没了,后事还是街坊邻居和家里老仆帮着操办的。
于是又请人帮忙修缮了祖坟。
如今对我和母亲来说,不管是祖父这边,还是外祖那边都没什么亲人了,我们就是彼此唯一的亲人。
母亲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如此也算是了无牵挂,我与母亲一合计,也不远走他乡了,否则逢年过节,连个给两边儿亲人烧纸的人都没有,多可怜。”
当然,最主要的是可以在时砚身边报答他的大恩。
但杨禾高站这儿说了很多,就是没说这最主要的一点,是不想让时砚多想。至于收徒拜师的事儿,更是提都没提,这时候说这个,他觉得对先生之前的付出就是一种侮辱。
时砚心说,这孩子心思还是过于敏感了些。
至于柳氏的想法时砚也能猜个大概,第一时间去投靠娘家,怕是有了在娘家人的帮助下,支持杨禾高继续读书的念头。
而现实比想的更加残酷,娘家早没人了,柳氏立马转变思路,咬牙带着杨禾高来百安县投奔自己。柳氏知道自己的能力,若是这里接受了她儿子,最起码能保证她儿子衣食无忧,往好了想,还能跟着自己读书识字。
这是柳氏能帮儿子做到的最好的选择了,为了儿子,她可以选择来百安县这个非常容易被人识破身份,叫出不堪过往的地方生活。
这点杨禾高不懂,时砚却是一眼就能看明白。对这种人,时砚生不出什么恶感。
人主动回来了,也不是不能用,这小子倒是有一点说对了,他确实是个很能干的孩子。
“既然如此,那便留下吧。”
杨禾高欢欢喜喜的应了,脸上多了一分不明显的笑意,当下便转身出去找刘二伯一起搬菜缸去了,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眼里很有活儿,刘二伯当下便感觉自己有失业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