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喻洲道:“能掌握一点最好,不行也没事,反正我们可以上惊鸿。主要的是找一些对拍电影有追求的人,对玩弄镜头艺术比较感兴趣的人群、拍摄、运镜讲故事叙述角度好的,嗯……还可以放宽一点范围,如果在广告拍摄上厉害的也可以试试。”
其实国内影业发展最大的硬伤还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整个行业水准的问题,其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国内电影行业还没有形成工业化的标准,也就是和好莱坞电影最大的一点区别。
无法持续生产热卖的影片。
如果一个系列能热卖,多半靠名导、名演员、热门IP,但热门IP往往也有做毁的时候。一旦毁一次,这个IP就废了。反观好莱坞影片,多的是只需一个名字,就能让无数人奔赴影院。
这就是电影的工业化。
他们的制片领域已经形成了类型成熟、规模庞大、产业链完善的三大特征。
而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化链条的最直观结果就是,很容易烂片扎堆,或者口碑爆冷,一个档期出个好片,然后就很难再有后续了。
这样就形成了投资的极高风险值,为了卖座不亏本,投资人可能会选择当下人气比较高的演员,或者总是那么固定几个名导。可问题是这样的片子一年也没有多少,行业发展极其不均衡的情况下,基本都只冲着赚快钱去,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在剧本质量、视觉特效,还有真正有鉴赏意义的镜头上。
他们还更愿意把预算花在请大热的演员的片酬上。
不然一费时间二费钱,还不敢保证观众一定会愿意买单。万一回不了本,一切努力就付诸东流,还不一定有人看见。又或者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投资人一看你这什么阵容啊,甩手走人不投资了,那一部片子就卡死在起拍第一步上了。
所以并不是没有特效做得很好的团队,只是行业腐朽得太久,恶循环停不下来,真正特效做得很好的团队都去做海外电影的外包了。
留下的要么特效不行,要么技术不够,要么就做个怀才不遇的无名小卒,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等一个贵人来相助。
贵不敢当,但他们愿意递把手,能不能把握住就看他们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