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五章,运气

“老奴记得库存里是有不少的茶叶的,等回去了老奴去看看,多带一些过来。”杨公公是跟在太子殿下身边伺候的老奴才了,太子殿下身边的人他都见过,这一位李大人嘛,表面看似单纯,实则不是没心眼的人。

他们殿下待谁都温和有礼,但是笑的是真心还是应付,杨公公也能看出几分来,他们殿下似乎很喜欢这一位李大人?

杨绍慕初到户部来,要学的东西不少,以前没有机会到户部来,如今有了机会到户部来之后,他一定是要把握好这个机会做一点事情。他是储君,大成为来的君主,他不能什么都不懂,所以如果想当好一个皇帝,他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倒是因为他到户部来之后,和李问接触的机会就多了起来。这个人是他老师亲手带出来的学生,他相信他的老师,亦相信自己看人的眼光,若是能得到李问的相助,他在夺嫡之路上,是多了一份助力。

这一次他之所以能到户部来,还是因着李问把朱广权弄下来了,所以从某一个方面来说,可以说李问是他杨绍慕的福星。的确,自从李问到了京城来当官之后,他一路上行事都顺理了许多,他父皇那里对他的猜疑少了,有些事他才敢放手去做

自从太子被皇上指派到了户部去做事之后,朝中的局势一下子就变得微妙了起来。

几个皇子私底下的斗争向来都不少,底下的官员们恨不得掐个你死我活,这一次的事以太子殿下暂替了户部尚书一职,是以太子一派大获全胜而终。哪怕大皇子和三皇子那里把手下再多的人安插进了户部里面,只要太子掌控了整个户部,都能把他们安插进去的人一个一个的拔出来。

不过初到户部,杨绍慕并没有急着这么做,这么多年来他都忍了,不急在这么一时。

这些年来,太子一直以来给大臣们的印象都是待人温和有礼,表现出太子该有的大气和风范,因此朝中不少官员对太子的评价都不错。太子是皇后所出的嫡子,从出生就立为太子,朝中有一帮大臣是坚定不移的支持太子。

只是大皇子和三皇子那边自然是不甘心,谁能坐得上那个位置,还要看各自的本事,因而随着几位皇子和太子的成年,朝中的斗争一直都没少,几个派别的官员们一直都为了各种利益的问题在争论不休。

而后随着董贵妃的得宠,她爹董贤在朝中的得势,董贵妃就不甘心儿子只是一个皇子,日后最对就是封一个亲王罢了。她想要儿子坐上那把椅子,成为万人之上的人,为此董贵妃没少在皇帝的身上下功夫。不过可惜就算是皇上再宠董责妃,再疼爱这个小儿子,在已经立了太子的情况下,想要更改太子是一件非常难的事,除非太子是有重大的过错。在太子无甚过错之时,就算是皇帝想改立太子,朝中的大臣们都不会同意。

所以这件事,怕是董责妃和董相再努力都没用。

比起太子那里的不急不慢,大皇子杨绍勇这边要显地急切多了。太子暂替了户部尚书一职,这让大皇子不得不着急,太子得势就反衬出他们的失势,他一定不能看着太子做大。从宫里出来后,杨绍勇就派了手底下的亲卫去给三皇子送了信。

兄弟两个约了时间,如期见了面,杨绍勇摆了酒菜相迎,杨绍康才带着人姗姗而来。

“大皇兄”见到兄长,杨绍康行了一个礼。

“老三,你可算是来了,可真算是我好等啊。”要是换在平时,有人让他等了这么久,杨绍勇早就发脾气了。不过今日谁让他是有事找老三相谈,对方在他之后才到,杨绍勇按耐住内心的不高兴,还是笑脸相迎。

“不好意思,是臣弟来迟,让大皇兄久等了。”杨绍康的这道歉并无多少的诚意。

不过杨绍勇也不在意,只要人来就好了,“来人,上酒

旁边的奴才上前来给主子爷倒酒,倒完了安静的候在边上,等着主子吩咐。

“请坐。”

“坐。”

兄弟两个坐了下来,身边除了留一个贴身的奴才伺候之外,其余的人都留在了凉亭外面候着。杨绍勇端起面前的酒杯,和兄弟干了一杯之后,开门见山的说道,“三弟,咱们兄弟俩个今日在这里,我也不拐弯抹角了,直接就问你,上一次我在宫中的提议,不知你当如何?”

“咱们联手……”他们联手对付太子,“今日你既然来这里,想必你的心中已经有答案了吧?”

“大皇兄你说的是。”

“不过这合作一事,咱们是不是要从长计议?”杨绍康的心里是看不上杨绍康的,但是这人不是不可以利用一番,所以他今日来这里也有他自己的考置和目的。他面上笑着说道,“既然我今日到这来见大皇兄您,自然是想和大皇兄您好好的谈一谈了。”

“是是,是要好好的谈一谈。”大皇子哈哈大笑,仿佛是看到他们扳倒太子就在眼前了。

杨绍康在心里骂了一句“蠢货”。

今曰在这园子里的都是他们身边的亲信,都是信得过的人,不用担心他们的谈话会泄露出去,因而两个人就放心的谈起了合作和对付太子的事情……

第一百五八章,二更

“殿下,他们那里的高手太多,我们的人不敢靠的太近,怕被他们的人发现。”一个黑衣人跪在太子殿下的面前,把大皇子和三皇子见面的事告诉他们主子,只是因为对方带的人手太多,里外围了三层的高手,他们的人无法靠近。一旦靠得太近很容易就被发现了,是以他们听不到大皇子和三皇子在谈了什么。

杨绍慕并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就责罚下属,这些人是他花了极大的人力和物力才培养出来的一批暗卫,这群人对他忠心耿耿。他是太子,从小到大遇到的刺杀就有上百起,总有些人是想要他这个太子的命,他能活到现在还是靠着身边的这些人的保护。

因而对于自己的人,杨绍慕不会动不动就打杀,除非是有重大的过错或是背叛了他这个主子,前者是必须要责罚,后者必定是要格杀勿论。

杨绍慕的手指在桌子上敲了敲,说道,“你派人继续盯着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动向。”

“属下已经留了人跟着他们了。”

“那京it?亍。’’

杨绍慕挥了挥手,黑衣人就消失在了他的面前。

书房里面只有太子殿下和他的伴读在,桌子上的茶冒着袅袅青烟。杨绍慕端起茶杯,一手撵着盖子,来回的拨弄了两下,喝了一口茶,才问道,“这事你怎么看?”

“这还不简单?我猜他们急了呗,不然杨绍康不会去见杨绍勇那个蠢蛋。”赵向毅的面上没什么表情,就是就事论事罢了。他们都不是不知道,大皇子杨绍勇是个有勇无谋的,偏偏心还是个大的,这种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三皇子杨绍康是只老狐狸,他必然是有所图谋,才会去见大皇子。

“他们两个人见面,无非是讨论怎么对付你的事,不过我猜杨绍康不定是真心想和大皇子合作。”以赵向毅和杨绍康的几次交手,这个人才是个真正的心狠手辣的。虽说为帝者,不心狠手辣成不了大事,但是一旦让杨绍康坐上那个位置,怕是他们这些人都活不了。

这件事不难猜测,如果杨绍康不是无意,他不会去见杨绍勇。

“他们这两个人,不是不可以利用利用。”太子殿下嘴角勾了勾,看向他的伴读说道。

“你说的对。”赵向毅点了点头,只是这要如何利用,就是一个事了。

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只要先有个方向就行。他们的身边有对方安插进来的人,但是对方的身边也不是没有他们安插过去的人,能找到的都已经杀了,但是藏在暗处没少到的,就要花费一点心思了。

“杨绍勇最近迷恋万花楼的花魁。”赵向毅补充了一句。

外面无人知道万花楼是掌控在他们的手上的,所以那里面有一点动静,他们都了如指掌。

大皇子杨绍勇是个贪恋美色的,这些年没少往自己的后院里收女人,他们也利用大皇子的这一点,往大皇子的府上送了几个人进去。但是无一例外,送进去的人没多久,要么被杨绍勇厌弃送出了府,要么就是可能死在了大皇子的府上,之后就没有半点消息传出来了,后者最大的可能就是死在了里面。

杨绍勇在床事上有特殊的癖好,没少玩死女人,他们都知道这一点。

“这件事我也知道。”杨绍慕也想到了这一点上来,不过他摇了摇头,说道,“这个方法怕是不行,咱们要另想别的法子。”不是杨绍慕心慈手软,而是区区一个青楼女子,这个分置不够。

就算是人真的进了大皇子的府上,怕是也不用了多久就没了。他们这里好不容易才培养出来这么一个花魁出来,不能这么轻易就没了,他们的人,死一个、少一个,每个人都应该有大的用处才是。

对此赵向毅也没任何的意见,尽管他不喜欢女人,但是他也不大喜欢利用女子去办事。

夜里到很晚,赵向毅才从东宫离去,翻了六元府的墙头,进去看到书房里的灯还亮着,推开门就见伏在案桌上写字的少年。赵向毅往少年走了过去,站在后面看到少年写的东西,眼里露出一点兴趣,不过他并未出声询问,打扰了少年做事。

从推门声一响,李问就知道来的人是谁了。

更何况这人为了让他知道他来了,特意走路的脚步声重了一点,就是为了告诉他,他来了,所以他想不知道这人来了都不行。

李问停下了笔,坐直了腰,扭了一下肩膀,伸手捏了一下,“帮我捏一捏。”

不等他开口,赵向毅的手已经放到他的肩膀上,问道,“怎么忙到了这会还不去睡?”平时这个时间少年都已经在床上睡觉了。往常他夜里过来,要是少年已经睡下了,他都是轻手轻脚的上床,小心不要把人吵醒了。

不过今晚过来,少年还在书房里忙。

“这不是还有一点没写完,我想干脆写完嘛。”李问放松了下来,享受着男人的按摩,肩膀上按捏的力度适中,软解了他肩膀上的僵硬,舒服的让他闭上了眼睛

“刚从太子那里过来?”

“嗯。”赵向毅应了一声。

要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两个人才是有一腿呢!大半夜的还商量国家大事了!

李问在心里哼哼一声,倒是从没怀疑过赵向毅和太子之间会有什么,太子不是会雌伏人身下的人,赵向毅就更不会了……好像只有他自己是被人压的那一个似的?

这么想,怎么就有一点生气了呢?

李问伸手抓住了男人的手,让男人不用按了。赵向毅还以为他给少年按的力气太大了,问道,“我按的力气太大了?”

“不是,我是见时候不早了,我们回房去睡觉吧。”李六元的目光闪烁了一下,心里打着小九九。只是等回到房中,两个人上了床,他想要翻身把男人压倒身下去,努力了两回都没成功。

——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打脸啪啪啪!

赵小将军:媳妇儿想反攻?这是不可能的!

不过想到第二天还要早早起来去上早朝,所以在床上赵向毅也舍不得折腾少年。夜里两个人并没有做到最后一步,赵向毅伺候的少年舒服了,看着在自己的怀里软了身子,半眯着眼睛、面色霞红的少年,似乎让他的少年快乐,也是一件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

第二天早起要去上朝,某人翻墙出去,李问带着小厮走的正门。

两个人从未一起出现过在人前,所以除了身边亲近的这些人之外,外面的人并不知道他们私底下的关系。朝中的官员就算是看他们走的近,无非也是因为他们几次合作,赵向毅奉命护送过他两回,所以才有了这一层关系,是以他们的关系要好一些,别人只以为他们是关系好一点的同僚。

不同于赵向毅总冷着一张脸,李问对谁都是笑意盈盈的,因而他和朝中的官员们的关系都还算是不错,跟谁都能打一个招呼。再者他长的一张具有欺瞒性的脸,很容易让别人降低了戒心。

不过这一次经过户部的事之后,朝中的许多官员们都重新审视了对李六元的看法。他们原本是想着把这个小六元当成吉祥物一样供着,大成百年来才难得出一个六元,皇上喜欢也无可厚非,不过从李六元出手做的几次事,没一次不是让人跌一个大跟斗的,所以,这个小六元还真不能小巧了。

但是也因此,这些官员们知道皇上是有多宠信李六元,因而就算是心里对李问这个人有什么想法的,都是藏在心里,见了李问都是一脸笑意的与他打招呼。

没见从前都不正眼看李六元的董相,前一天散朝还主动和李六元说话了?

朝中的这些官员们个个都是人精,上位者表示出来的想法和动向就是他们的行事准则。

当然李问并不知道这些人心里的想法,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前后花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李问把一份厚厚的计划书呈到了皇帝的面前。昭宗帝让身边的苏公公去接了拿上来,一张一张的翻看过去之后,皇帝的心里是压抑不住的激动,连说了三个好,“好,好,好。”

从他第一天同皇上提这个建立兵工厂的事,李问就可以肯定皇上一定会支持他

皇帝想要名声,就要有所作为,但是皇帝都是懒的,他想要名声,但是办事的最好是底下的人,能为他办事,能为他某得好名声,能让他成为千古帝王、名垂千古,为后人所称颂。

而李问的出现,恰好是这个能帮住皇帝成为千古帝王的人,他就是把握了这一点。

昭宗帝的内心是激动的,他越看底下的小六元是越欢喜,“这件事,你只管放手去做,朕这里都支持你。”

“臣遵旨,臣一定尽臣之所能,不负皇上所望。”李问跪了下来,有了皇上的这一句话,后面的事他可以放手去做就行。不过他的心里对皇上并非是十分的信任,因为他知道一旦在阶级利益上起了什么冲突,危机到他的皇位,皇帝已经会把他推出去。

不过他既然敢提这件事,就已经想到了这种可能。

第一百五九章,提出土改

隔曰的早朝上,李问从下面的列队中走了出来,从袖中拿出一份奏折,与奏折一起的,还有一份他带人整理出来的数据,双手把奏章高举于头,大声喊道,“皇上,臣有本要奏。”

这李六元有什么本要奏?

不会是要弹劾谁吧?

这李六元不会搞完了户部之后,又转移目标到哪个部门去了?

一见到李六元站出来说话,底下的官员们一个个的心里顿时都紧张了起来,纷纷都在猜测李六元是不是要搞什么事。不怪这些官员们一见到李六元站出来奏事就提心吊胆,实在是李六元做的这几件“大事”,每一件都是把牵连其中的官员一网打尽。

如今李六元正是皇上面前的红人,皇上还三天两头就召他进宫去下棋聊天,他们这些大臣除了上朝见上皇上一面,其余的时间想见皇上一面都还要排队,李六元是随时等候着皇上的召见,这是他们能比得了的吗?更别说李问入了官场才多久,官都连升了两回了,小小年纪就升到了正五品,成为朝中最年轻的官员,是他们这些官员们望尘莫及的。

往日看李六元长的人畜无害,见了谁都笑意盈盈的,和谁都能打招呼。

不是有俗话讲,会叫的狗不咬人,不叫的狗才会咬人吗?这李六元不声不响的,闷声就把户部尚书和户部大半的官员端了,就是从前那户部尚书朱广权都死在了狱中。

他们在李六元的这个年纪还在一心读书考科举,人家这已经入了官场当官,手握实权,还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

真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不过这话说回来,李六元这是要奏什么事了?朝中的这些官员们心里突然的感到有点不安了起来。

“呈上来。”昭宗帝点了点头。旁边的公公匆匆走下去,将李六元手中的奏折取走,又步履匆匆走上去,把奏折交给了皇帝。

昭宗帝打开奏折,翻看起来,面色也跟着变得严峻了起来。

只听下面的李六元说道,“臣亲自带人花了大置的时间和精力,查看了大成近十年来的财政收支的账本,更是重点查看了关于賦税收入的这一块……”上辈子他是一个理科生,所以他有一个喜欢用数字说话的习惯,比起繁冗的文字,数字表格更能够一目了然。

初到户部之时,他就想到了户部的账本必然是有的用处,所以那会儿他带着人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查看这些账本上面。他更是把户部后面十几个屋子的账本都扫完了,现在看到账本他就想吐。

不过多亏了那几个月看的账本,他还真的查出了少的东西。这记录下来的数据表格,现在也终于能派上用场了。

“臣呈给皇上的表格中,这里面就有详细的记录了其中的数据,记录了大成近十年来的财政收支的数目……”是他经手登记的数目,李问的印象都非常深刻,信口就能张来。按照年份,他把近+年的賦税收入账目都念了出来,“……到了上一年,户部的财政收入是不足两千万两白银,整整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大殿之上响起少年清脆有力的声音,大殿里面的每个官员都可以清楚的听得见少年说的话。

太子站在前面,他和站在上面讲话的李问距离不远,他认真的听着少年讲话,同时内心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财政的逐渐下降?这个问题一细想,他的心里就已经有了答案了。

“皇上,如今您对臣所说的账目有所怀疑的话,您可以派官员去重新审核,以及查证这一组数据,看臣所记录的数据对不对。”李问说道。

他做事向来讲究真凭实据,不会空口说白话,只有拿出事实来,才是能让人信服的。这些账目每一本都可以查,如果谁有有异议或是任何的怀疑,都可以到户部去查看这些账本,他不怕人去查。

“朕稍后会派人去查证。”昭宗帝示意底下的李六元继续说下去。

在场的官员们相互之间交头接耳,他们都摸不准李六元搞出这么多账目是为了做什么。

董贤的脑子闪过一个可能,李问这小子该不会是……?

“……从这些数据里面,可以看得出来,近十年来,随着大成的稳定,大成的人口逐渐上升,开发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多的。”李问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那么按道理来讲,是不是开发的土地越多,耕种的土地越多,国家收上来的賦税应该越多才是?”

是这个道理。

朝中的官员们听到这话,有人下意识的点头。……他们点什么头了!还不知道这小子打的什么主意了!

——赋税?难道是想提高赋税,增加财政收入?如果是这样的话,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李问强调了一个“但是!”

“从户部近+年来的财政收入的数据来看,国家的财政收入是逐年下降的。这是为何?为何国家近几年来的财政收入越来越低?——那么,造成财政收支的失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李问的声音拔高,他不止是在阐述一组数据,分析一个事情,更是在向在座的各位官员们提问,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等李问说到这里,站在这大殿之上的一些官员们隐约的都已经猜到了李问想要做的是什么事了。

这小子.

该不会就是他们想的那样吧!一些官员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的看着站在上面讲话的李问。

“皇上,国家财政的连年下降,从而导致国库空虚……臣举一个例子来说,户部拖欠西边大军三年的粮饷尚未发下去,将士们镇守边关,有的甚至是连死都拿不到抚恤的银子。试问,若是将士们有后顾之忧,在敌人来临的之时,谁还敢无惧无畏的上前杀敌呢?”国库空库,等于就是各种赈灾没钱去赈,拖欠西边三+万大军的粮饷发不出来,甚至是连京官的月俸都差点发不出来,京城尚且如此,地方上岂不是更为严重了?

早在知道户部拖欠了西北大军三年的粮饷没发下去之时,李问就记挂上了这个问题,不说他师傅在边关镇守国门,不说他和赵向毅的这层关系,就是单凭这些将士们辛辛苦苦镇守边关,却连粮饷都拿不到,他都一定要想办法把这笔钱弄到给西边大军!

“……国家没有钱,户部没有钱,那么朝廷想办任何的事情都寸步难行,想做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懂。

户部的财政收入连年下降,不得不说朱广权当这个户部尚书的十几年都白当了,这个人只知道整日哭穷,而不会想办法开源节流。要李问说,朱广权早就应该砍了,一个户部尚书不懂得开源,任由户部的财政收入连年下降这么严重,这个人就不配当国家的财政大臣!

一旦户部没钱,国库空库,这些官员们想到的办法就是不断的提高賦税,搜刮民脂民音,而这些搜刮上来的钱,还不一定能上到国库来,所以从而就造成了上下的官员们的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官官相护,中饱私囊,户部收上来的钱越来越少,国库空的都可以跑马了。

国家没有钱,国家的钱都被着一些人拿走了,难怪国库会没有钱!

至于这些官场上的问题,李问就不多说了,他今日的目的并不在此,要说整顿朝堂,怕是这上面站着的官员们大半都得丢乌纱帽。把这些人全部都搞进牢里,就没人给皇帝干活了,他要是玩过头了,怕是皇帝那里都绕不了他。

李问继续说道,“皇上,经臣查看户部的账目所得,户部的财政收入逐年下降的一个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各地的某些人圈地严重,他们手中握有大量的土地,从而导致百姓们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少,农民手中没有土地耕种,只能向地主豪绅租借田地,因此,农民不止是要缴纳国家这一部分的賦税,还需要向地主豪绅缴纳租借田地的粮食……”这也是为什么弄民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的原因,许多的百姓甚至是连肚子都吃不饱。

身上担有功名、以及贵族功勋等等这一部分人,他们名下的土地是不需要缴纳任何的賦税的,所以这也是为何他们会这么拼命圈地的原因。这些贵族功勋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子孙后代一个个都要朝廷养着还不说,还处处想办法抠国家的银两,简直是该死!

说到这里,李问一口气继续说下去,“所以,臣建议皇上下令禁止圈地,限定个人名下最多只能拥有土地的数目。以及推行土地改革,收归土地为国家所有,实

行均田制,按人头分得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