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税法,以及在地方上挑选出几个南北的商队往来途径的地方、比较重要的城镇推行新税法。”
对于能给户部增收银子的事,皇上这里自然是赞成的。
新税法在地方上推行最大的阻碍,其实是地方上的官吏以及人员的配合问题。地方上的官员打着各种各样的名义向商人收取各种杂税,这部分的银子是上不到中央上来,而是被地方上的官员占为己有。新税法的推行必然会与地方上的官员们的利益起到冲突,所以这就涉及到官场上的一些问题了。
其实说白了就是地方上的贪官污吏需要处理了,朝廷再放任这部分人搜刮民脂民裔,会影响到整个大成未来的发展和走向。但是要整治官场,肃清官场,处理掉这部分人,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于这个问题,李问不敢提什么意见和建议,还是要看皇上自己的意思。见皇上一脸深思,知道这个事情不会这么快就有定论出来,李问抬头看了一眼皇上,低眉说道,“皇上,若无别的吩咐,臣就先退下了。”
“不急,你一来就找朕说了这么多事情,朕正想找个人陪朕喝杯酒,不如李爱卿陪朕喝杯酒再走。”见李问要走,皇上这里不肯放人。
一听皇上说想喝酒,旁边候着的太监总管立刻的吩咐下面的奴才们去把酒菜端上来。
很快的宫女们就把酒菜送了上来。
李问就只好在宫里陪皇上喝了杯小酒,知道自己的酒量不好,这是在宫里头,他也不敢喝多。趁着这会,他继续和皇上谈前面他提出的一些计划。
“嗯。”杨绍慕一杯酒接着一杯酒的喝,到了后面喝得有点醉了,眼神有点发直的看着对面的少年,少年喋喋不休的话他只听进去了一半,有一半是没听进去的。
外面皇后带着小太子杨暄过来,小太子相见父皇了,司徒雪带着儿子来找皇上,没想到李六元子在这里。
李问见到皇后和太子过来,站起了身行礼,“臣见过皇后,太子殿下。”
“李六元免礼。暄儿一早就吵着来找皇上,臣妾哄了半天,答应了晚些带暄儿来见皇上您,这不……”她就只好带着孩子来找皇上了。若非是孩子闹着要见皇上,司徒雪不会在这个时候找过来。
小太子见到亲爹,飞奔着跑去找亲爹了,“父皇,父皇,孩儿想你。”
“暄儿想父皇了啊,到父皇这儿来,让父皇抱一下。”杨绍慕对这个嫡子向来都宠爱,抱着儿子坐到了膝盖上。见到皇后还站着,杨绍慕说道,“皇后你也坐吧。”
“不了,臣妾把暄儿留在皇上这儿,一会臣妾再来接暄儿吧。”司徒雪见到李六元在这里,以为皇上要和李六元谈正事,不好在这里继续打扰。
得了皇上的应允,司徒雪把儿子留在了皇上这里,就带着人离去了。
小太子如愿留了下来,一开始还乖乖的坐在父皇的怀里,没过多久就爬到了李问的怀里去了。有了小太子来,两个人都停止了继续说正事,李问把小太子抱到膝盖上,逗着小太子,他还挺喜欢小太子的。
杨绍慕笑看着少年在逗弄小太子,提道,“暄儿还缺一个太傅,不知李爱卿愿不愿意当暄儿的太傅?”
“我给太子殿下当太傅吗?”李问听到这话,眼睛瞪大了一下,他没想到皇上会提出让他给太子殿下当太傅。他低头看了一眼怀里的小萝卜头,问道,“殿下还未满三岁吧?”这小萝卜头连读书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么快就要开始揠苗助长了吗?
“呵呵,是啊,还未满。”杨绍慕点了点头,说道,“朕这不是先给暄儿定个太傅,不知你是否愿意?”
李问的心里其实有点犹豫,因为未来的这几年他肯定是会很忙,要是还要兼顾太子殿下的老师的话,他怕自己兼顾不过来,他把这个顾虑跟皇上说了。听了李问的话,杨绍慕明白了,说道,“哦,这个你不必担心。除了你之外,暄儿还会有别的先生教导他,你只要抽出时间指点下暄儿就行了。”
既然皇上都这么说了,他要再不答应就显得太不知好歹了。
这可是给太子殿下当太傅,看皇上的这个意思,是把小太子当成储君培养。如今皇上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别的儿子出来,不过就算是皇上有别的儿子,太子只能有一个。
李问低头看了一眼怀里的小萝卜头,他还挺喜欢这个孩子的,“既然皇上都这么说了,那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臣愿意当太子殿下的这个太傅。”
有他亲自监督,还可以避免小太子走了歪路,其实也挺好的,李问的心里想着。
如此就定下了他给小太子当太傅的事情了。
这一日在宫中留了许多,他才从宫里离去,外面飘起了小雪,他脚下走快了几分。出到宫门口,李问见到撑着伞站在宫门外等他的男人,往男人走了过去,仰着头看着男人,笑着问道,“你怎么在这里等我呀?”
“知道你进了宫,猜你这会儿应该快要出来了。”赵向毅撑着伞,把大半边伞都放到了少年的头顶上,自己的头顶上落了雪花也不介意。
两个人走在路上,留下了一行脚印……
口作者闲话:感谢冲鸭y对我的支持,么么哒!想知道更多精彩内容,请在连城读书上给我留言:)
第019章
过了正月十五的元宵,这个年也算是过完了,各衙署都开了门,朝中的官员们恢复了正常的上衙。
年后皇上颁布了开增开恩科的旨意,圣旨从中央下达各地方。
当日,京都日报第一时间就刊登朝廷开恩科的消息,京城的学子们顿时一片沸腾,好友之间奔走相告,学子们聚在一起讨论朝廷开恩科的事情。按照往年是每隔三年才开一次科考,而这一次朝廷增开恩科,对众多学子们来说他们就多了一次机会。
“此次朝廷开恩科,想必张兄你也会下场一试吧。”
“听王兄这话,王兄是准备今年下场参加吧?”
“哈哈,是有这个打算。”
这些读书人相互之间打探消息,大多的学子都准备下场一试,万一要是今年要考不上,明年还有一次机会参加,就当是提前下场去试试水。
如今新帝登基,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他们要抓住了这次机会没准能一举得中,入了朝廷当官,要是运气好被皇上看中,仕途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今新帝重用李六元李大人。从先皇还在的那时起,李六元李大人就是先皇身边的宠臣,到新帝登基后,李六元李大人依然是得到皇上的重用。读书人里面没有人是不知道李六元的,这些读书人一谈起李大人大多是溢美之词,少有几个说李大人不好的立刻就会被大家群起而攻之。
李六元上来后,向皇上举荐了一批寒门子弟,这些人大多都得到了皇上的任用,这对于出身寒门的子弟来说是一个好的讯号。在官场上,历来寒门的子弟都难出头,但是如今新帝任用寒门子弟,这于出身寒门的子弟来说就是一个出头的好机会。这一次听闻朝廷开恩科,不少的寒门子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下场一试。
京城这里的消息传播的会快一些,几乎是半天之内,京城的学子们都知道了朝廷开恩科的消息。下面的地方上收到消息会稍晚一些,但是可能也用不了多久,各地的学子们都能接到朝廷增开恩科的消息了。
对于外面的事情,李问多少都知道一些,不过这会儿他还忙着做别的事情,还没有空去关注朝廷开恩科的事情。
年后回来,李问和皇上谈定了报社的事情,报社正式归为朝廷所有,皇上宣布正式成立国家新闻部,人民日报社是在新闻部下的一个部门。新闻部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不归六部负责,直接由皇上委派的官员负责和管理。
报社里面的成员不变,依然是由张清负责,曹振清曹翰林从翰林院调到了新闻部,一跃成为新闻部的发言人。
这一次曹翰林从正六品的侍讲升为了从五品的部长,这下子升官了,乐得曹翰林笑呵呵的。喚,不对,以后不能再称为曹翰林,而是应该称之为曹部长了。
而报纸的刊印和出售承包给原先刊印报纸的书店负责,书店能从中拿三成的利润。
李问知道这是皇上那里给他的补偿,这三成的利润已经是很大了。有好处不拿是笨蛋,反正他不是笨蛋,所以李问就默默的接下了。
人民日报社的办公地点从原先的小院搬到了他们工商部的隔壁的院子,和他们工商部成为了邻居。
张清他们都没想到他们能够正式编为朝廷的官员,一个个都有品阶在身,尽管官职不高,但是怎么说他们现在身上都是官身了,还是留在京城的京官。只要日后表现的好,还有机会往上升一升,因而大家都很高兴。
搬到新报社的第一天,张清代表了报社的成员们,特意去了隔壁拜见了他们大人,说了些感谢的话。他知道这一次必定是大人在皇上的面前向皇上推荐他们,他们这些人才能有机会正式进入官场,还是留在京城这里当官。
“你们不用谢我,你们应该谢你们自己,这个机会是你们为你们自己争取来的。”听到张清的话,李问说道,“报社能办的这么好,很大一部分都是你们的功劳。若是你们做的不好,能力不足的话,我想向皇上推荐你们也推荐不了,张清你说是吧。”
“这一次是皇上下的旨意,你们要感谢的话,应该感谢皇上才是。”的确没有皇上的旨意,也没有新闻部的成立,还有报社能成为一个正规的部门。
其实原先皇上的意思是把报社挂到礼部下面,那这样报社还不成为礼部那帮官员们的工具了?这个李问是坚决的反对,所以后面才提出了国家新闻部,把报社挂到新闻部下面去。
好吧,这中间他是出了一点力,但是主要还是皇上那里同意了。
李问倒是没有提自己的功劳,而是把这些功劳都归给朝廷和皇上,毕竟这些人是为朝廷和皇上办事的,并非是为了他,“日后你们好好为朝廷做事,不忘初心,这才是对皇上和朝廷的报效和回馈。”
“是,下官明白,下官日后一定不会忘了初心,会为朝廷和皇上好好办事。”张清虽然比他们大人年长,但是在他们大人的面前,他一直保持着谦虚和礼让的态度。
若非是有他们大人,也没有他张清的今日,张清在心里暗暗的下定决心,日后一定要好好的为朝廷办事,当然也不能忘记大人对他的提携之恩。
这一日李问还到隔壁去走了走,和大家打了一个招呼,见他们这边不少的东西都还未处理好,还派了几个官吏过去帮他们的忙。
报社正式归为朝廷之后,报纸的刊登内容也面临着改版的问题。
与此同时,除了原本的京都日报之外,还增加了一份文学报,面向的是广大的书生们,主要是刊登一些优秀的诗词歌赋、文章话本等等这些文人的作品,这份文学报给了一些默默无名的读书人一个向众人展示他们的才华的机会。
文学报的出现,一度都备受文人的欢迎和喜爱。在后面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受到这股风气的影响,大成的文学一度兴盛,百花齐放。
报社那边不再归他管了,李问自己也乐得轻松。
不过尽管如此,张清他们原先是在他的手下做事,他和大家都很熟了,在报社搬到他们工商部隔壁后,李问还主持了一个两个部门之间的联谊,让两个部门的官员们相互之间认识认识,大家坐下来一起吃了顿饭。
不过皇上把新闻部安到了他们工商部隔壁来,这个用意嘛,李问的心里多少都有些清楚的。虽说报社如今不归他管了,但是那边有什么问题,他还可以帮忙负责指导一下。原本皇上的意思是想让他分管新闻部,只是李问以自己这边已经很忙了,无暇分身再起管理别的部门的事情。再者皇上还让他当了小太子的太傅,他还要负责小太子的启蒙教育的问题,一些事情实在是想干都干不来,所以李问想皇上推荐了曹振清曹老翰林去负责。
不过这件事只有他和皇上知晓,李问自己当然不会傻到跑出去外面喊:本来皇上让我负责的,是我没空,皇上才让你们来做。这些话要传出去必定是会让别人的心里膈应他,日后见了他没准都会转开头连招呼都没得打。
章素回从礼部调到了新闻部去,官职没升,但是手上的职权比原先大了。
自从上一次两个人去了花楼喝花酒,他自己被赵向毅带走了,过年这段时间他一直都没怎么出过门,自然也没和章素回见过面,李问心里还有点好奇章大人后来和他们家夫人如何了。两个人再一次碰面,李问笑着问章素回那天的事。
章素回想起第二天的早上醒来发现怀里搂着的是他家夫人,差点没给吓跪了。这一次听到李问这么问,章素回就听出了这小子早就知道那是他家夫人,一手箍住了李问的脖子,把人拉到边上没人的地方去,问道,“你小子,你说,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了?”
“知道什么?知道那个跳舞的舞娘是嫂夫人吗?”李问笑得蔫儿坏。
“你既然知道,为什么不告诉我!”章素回晈牙,问。
“我为什么要告诉你?”李问白了章素回一眼,是你自己眼瞎,还怪他没提醒他了?“自己的夫人都没有认出来,你还好意思了?回去嫂夫人没揍你?”
耳朵都差点给夫人拧下来了!
回去后还被夫人罚睡了整整半个月的书房,夫人都没有允许他进去房间睡。天天不是白粥就是咸菜,连点荤腥都没见着……不过这么丢脸的事,章素回自然是不会告诉李问了。
李问一看章素回的这个样子,就知道他回家没好果子吃,笑着拍了拍章大人的肩膀,他说道,“章大人,下一次想去逛花楼,记得还来找我啊。”让你每次都拉着我去逛青楼!下次还敢再拉他去,他就派人去章府给嫂夫人送信,让嫂夫人过来抓人。
章素回想到吃的半个月的白粥和咸菜,“……”短时间内他都不想再上青楼去喝花酒了,实在是被夫人抓住的代价有点惨。
章大人是绝对不会承认他怕夫人。
李大人这会儿还在幸灾乐祸别人,俨然就忘记了他自己回去都被罚的很惨的事情。不过这关起门来怎么样都是自家的事,出了门摇杆就得挺直了,绝对要保持好风度和气度,李大人脸上保持着笑容。
两个人凑在一起又成了哥两好的模样,但是这去逛花楼的事两人都没再提起约去了。
口作者闲话:感谢冲鸭y对我的支持,么么哒!想知道更多精彩内容,请在连城读书上给我留言:)
第020章
正月都还未过完,赵向毅和王濠两人就奉了皇上的旨意去剿匪和处理运河上的河帮。
剿匪一事还是李问提出来的,年后有几条贸易路线要开展,这一路上不少的山匪,专门打劫过往的商队的货物,这些山匪不止是抢走货物,有时还连商队的人都一起杀了。这些山匪里面有不少在逃的命犯,手中都沾了人命的,这些人要不处理了,留着迟早都是一个祸患。
这些山匪能在地方上存在这么长时间,怕是少不了地方上的官员的包庇,没准官府的人员都往里面参了一脚进去,所以这一次剿匪的事情是秘密进行。免得让地方上的官员们知道给那些山匪们报信,朝廷的军队还未下到地方,这些山匪们事先知道都跑去躲起来了。
还有一个就是漕运的开通问题,如今运河上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河帮,运河是由这些河帮分管,向过往的船只和人员收取过路费。一艘货船从起点到终点,每过一个河段就要给一次过路费,过重的过路费使得这些商人们大多都不敢走水路,而是选择了走陆路。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河帮甚至是连过往的官船都敢打劫,这已经是根本就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这些河帮已经是严重的触及到朝廷的底线了。
从南方到北方的货物运输,其实走水路是最为便捷和运费低廉的。只是因为运河上的这些河帮,漕运一度都没能重新开通起来。这些河帮一日不处理,漕运就没法恢复,严重影响到南北货物的往来和运输。
从武帝在位之时,河帮的问题一直都存在,武帝那会还在忙着四处征战,哪里有空去处理这些河帮。到了昭宗帝登基后,前面的几十年一直是在忙着处理武帝毅留下来的问题,停止四处征战,鼓励百姓开荒,恢复耕种,安抚百姓,稳定大成的局面。
所以前面的两任皇帝,都没有人提起处理河帮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遗留到至今。这一次涉及到商贸的开展,李问提出重新开通漕运,收归运河的管理权为朝廷所有。那么这就涉及到要处理这些大大小小的河帮处的处理问题,这些河帮一日不处理,运河上的货物就没法顺利的运输。
这才有了今日的剿匪和处理河帮的问题。
京城这边的事情太多,李问走不开,所以这一次赵向毅带人去处理这些河帮,他不能跟着一起去。不过他不能跟着一起去,有谢云飞跟着一块去,他还是比较放心的。在此之前,李问和谢云飞谈了一回,两个人就这一次的收服河帮的问题进行了一次讨论。
在赵向毅和谢云飞他们出发之前,李问只有一句话,“这些河帮的人,要能劝降的就尽量劝降,招为朝廷所用。要是这些人死活都不肯降的话,就打到他们听话为止!”他是不想看到流血的画面,但是一定要得流血还能处理好这些问题的话,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那就只能动手。
“嗯,我明白,知道该怎么做。”赵向毅的心里已经有了章程,知道这一次的事要如何处置。临走之前,他伸手搂住了他的少年,就是有点舍不得他的少年,“我要走了,你在京城这里好好的,没事不要乱跑。”
“我能跑到哪里去?我在这里挺好的,你不用担心我。”自从经历了上回的刺杀事件后,他现在出门身边都带着人,一般的人近不了他的身,伤不了他。李问这人比较惜命,他好不容易才重活了一次,要把自己作死了,还真不知道下回有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再活一回了。
所以这人活着不容易,能活着就要好好的活着。
李问任由男人抱着,把脑袋卡在男人的肩膀上,他也舍不得赵向毅走,这一走最少都要一两个月才能回来,“你们要平安归来,尽量不要让自己受伤了,我在京城这里等你们回来。你们遇到什么事,就写信回来给我,京城这边的事情就交给我,我会给你们处理好。”
他能为他们做的,就是为他们扫除后面的后顾之忧,要银子的时候给足够的银子,要粮食的时候备足足够的粮食。
这一次西山的军工厂出的兵器正好派上了用场,西山大营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内训练出了两支弓弩队,一支被赵向毅调过去用,一支被王濠调去了用。还有他们新打造出的大钢刀,虽然做不到人手一把,将领们的手中都能拿到一把。
“好。”赵向毅点头,知道京城这里有少年在,京城这里不会有什么事,他亲了亲少年,说道,“等我回来。”
“嗯,我等你回来。你要平安归来。”
“好。,’
两个人告别了之后,赵向毅就翻身上了马,临走前看了他的少年一眼,调转了马头,骑着马带着他的人离去了。
李问站在后面,看着骑着马离去的男人,心里有点忧伤,轻轻的叹了一声。其实他并不是太想让男人涉身于危险之中,每一次知道男人去做这么危险的事情,他夜里总是会睡不着,担心在他看不见的地方男人受伤了,或是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
希望他们能平安归来,李问在心里默默的祈祷。
王小将是在同一天带队秘密离京,去往地方上剿匪,他身边有王大将军安排的谋士跟着,身边带了不少的人。这一次对王濠这些年轻的将门子弟来说,是一次立功和表现的机会。
皇上任用这些年轻的武将,是在给这些年轻的武将们历练的机会。比起在边关待了好几年的赵向毅,同样是出身将门世家的王濠一直是呆在京城这里,在许多方面明显是有些不足之处,这也是这一次皇上为什么派王洪王大将军之子王濠去的原因。
这一次朝廷派人去剿匪和处理河帮的问题,朝中只有少数于此事相关的官员知道。
皇上派人来召他进宫,李问跟着来人进了宫,“臣参见皇上。”
“免礼吧,坐。”杨绍慕让人坐了下来,他这个皇上是知道赵向毅和王濠今日带兵离开京城了。李问谢过之后,才在皇上对面的椅子上坐了下来,就听到皇上问他,“你是不是在担心阿毅会有什么危险?”
“是有点吧。”李问没想到皇上会问他这句话,想了想,他说道,“我相信他。”相信他不会有什么事,会平安归来。
“对,就应该如此,我们要相信他。”赵向毅是他的伴读,两个人从小一块长大,杨绍慕是相信他这个伴读的能力,这么一点小问题都无法处理得好的话,那就真的不用回京见他了。
他这个太子能顺利的坐上龙椅,少不了赵家在背后的支持,还有赵向毅这些年为他做的许多事。这也是为什么明知道赵向毅和李问的关系,杨绍慕还愿意重用他们两个人,不愿意舍弃这两个人中任何的一个。
自古以来帝王都会把文臣和武将分开,是为了防止兵权和政权的联合,会危机到帝王的权力和帝位。但是如果是赵向毅和李问的话,杨绍慕认为他没有什么好顾虑的,他相信这两个人,也相信他自己的眼光。
“今日朕找你过来,是想与你说说朕打算去一趟南阳府。”杨绍慕这一次想去南阳府,目的是想请他们的老师傅易寒傅大学士重回朝廷。
自从董贤辞官之后,丞相的位置就空了出来,朝中不少的人都再盯着这个位置,今日的早朝上朝中的官员们再一次提出要挑选出合适的人选的事情。只是如今他手下能担任丞相一职的官员没有一个,他要一力把人推上去的话,怕是不能服众。
丞相一职最好的人选应是他的太傅,有这个能力和资格担任丞相之职。只是他的太傅远在南阳府,他这个皇帝亲自去请还未必能把人请来,杨绍慕打算亲自带人去一趟南阳府请人。
“现在?”李问瞪大了眼睛,看着皇帝陛下,一脸您不是在跟我开玩笑吧?
这会儿赵向毅刚走,皇上也要跟着离京?李问的脑子有点懵。
“嗯,对。”杨绍慕一脸认真,一点都不像是在开玩笑,“到时候朕会留一个替身在宫中
,朝中有什么事,你这里负责周旋和处理,你能处理得了的就处理,要处理不了的就等朕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