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第 145 章

这么一大片野生蜂巢蜜,山岩他们足足花了四天半时间,才把所有已经封盖的蜂巢给割了下来。

剩下的还没封盖的、还有一些空的还没来得及储存蜂蜜的蜂巢都留了下来。

免得野蜂们没了家,到处乱跑筑巢,明年就不能来这边割蜜了。

割下来的冬蜜,还没等到他们下山呢,就被山岩的几个土豪老客户给预定了。

人家还特意说明了,不要把蜂蜜摇出来,就连着蜂巢一起装瓶,再弄点礼盒,这么稀罕的正宗纯野生冬蜜,他们要拿去送人的。

江小满就在旁边撺掇山岩,不如趁机注册一个他们自己的品牌,到时候等他们养的土蜂蜜也能割蜜了,还能蹭一波品牌知名度呢。

山岩其实也早就有这样的打算了,只是以前他们只做这一行最高端的野生岩蜜,消费的客户都是靠熟人介绍来的,说白了他们做的就是口碑,有没有牌子都无所谓。

但是以后就不一样了。

他和几个徒弟去年冬天到现在,也放了几十个蜂桶到了山里。最近只要有空都还在接着做新的蜂桶,毕竟,自从有了江小满的二手木材货源之后,蜂桶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别说他几个徒弟了,就连山岩都忍不住接着做了不少新蜂桶。

山里人穷归穷,骨气还是有的,做好的蜂桶,外头拿墨汁写上名字和编号,往山里一放,一般极少会被人偷盗。而且他们经常跑山的,放蜂桶的时候也会刻意选择一些比较隐蔽的地方,不太容易被人发现。

按照郎山这边的产蜜量,一只蜂桶,正常情况下,丰年一年能产80100斤土蜂蜜;荒年那就没法算了,有时候遇到连续一个月阴雨天,山里的花都开不成,也没有花蜜,还要花钱买白砂糖去养蜜蜂呢,那就没法算了。

平均算下来,一桶蜜蜂一年的收入大概能有8001200元,做上一百多个蜂桶放到山里去,哪怕去掉损耗,一年也能有个八、九万的利润,这在农村已经非常不错了。

这么一算的话,他们这每年土蜂蜜产量也不算小了,也确实需要注册个品牌什么的。他家小鱼最近也在嘀咕,说是粉丝找他买什么渔具,总要先问问是什么牌子的,是不是进口的之类的。

由此可见品牌的重要性了。

只是他对这些都不太了解,只能把这件事交给江小满。

正好,江小满最近也要去跑一跑皇菊种植立项的事情,和山岩他们分开之后,他马上回到家,把自己之前整理的资料打印了出来,连同他刚整理出来的老山坳子那边几户人家的情况,一起放在了文件袋里,第二天赶早就去了镇上。

先去米粉店吃了一碗牛肉米粉壮壮胆,然后才带着材料进了镇政府大门。

听说他是来找镇上的扶贫干部的,要申报什么项目材料,看门的保安都笑了:“哎呀!那你去203找那个孙干事吧,他这一天到晚闲的都快长蘑菇了。”

江小满一阵无语。

不过想想也正常,越是穷的地方,老百姓越是没有本钱去创业。

前些年国家倒是扶持过一阵子,但架不住好多项目都要好几年才能看到收益啊。

就像之前镇里呼吁大家种洋芋那样,要先扩大种植面积,再引进加工企业,最后形成规模效益,才能源源不断地给老百姓创收……

普通老百姓哪里等得了那么久?

就像庆山说的那样,山里好多人家都跟他家一样,每天一睁眼就等米下锅呢,不让他们种洋芋,种别的又暂时看不到钱,难道要他们把嘴巴缝起来,三年不吃不喝,等项目赚钱吗?

叫老百姓饿着肚子创业,是不现实的。

难怪镇上的扶贫干部闲的快长蘑菇了。

江小满的出现,让陷入自闭状态已经很久的扶贫干部孙哲远一时间恍如产生了某种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