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第 197 章

“小满!快!跟有粮叔说一声,叫他赶紧收拾一下行李,我明天早上来接他!”

啥玩意儿?

你想把我爹接到哪去?

孙哲远太高兴了,好半天才在电话那头解释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上回江有粮给孙哲远做了两件竹雕作品,他拿回去之后,就填了个表格,帮忙送到了县文化局。

孙哲远之前从没接触过竹雕艺术,也不知道这玩意儿怎么欣赏,就觉得江有粮给他的两件竹雕看着怪好看的。

没想到这两件作品送到县文化局之后,立刻便引起了小范围的轰动!

他们还以为郎山那边的传统竹雕工艺早就已经失传了呢。

毕竟,这年头山里的年轻人都跑到城里打工去了,谁还愿意跟着老师傅学什么竹雕手艺啊?

学这玩意儿,没个三年五载的根本没办法出师,即便学出来了,要是没有做这一行的天赋,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竹雕艺术品,也可能卖不出去砸在手里。

年轻人不爱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工业流水线对竹雕工艺品的成本冲击,才是最致命的。

打个比方,同样一个图案的竹雕艺术品,纯手工雕刻的话,起码要卖一两千才算回本,可要是换成机雕,成本可能还不到一百块!

人家哪怕把零售价格翻两倍呢,价格上也比纯手工雕刻更有优势。

学艺周期漫长,欣赏的人少,行业太冷门,再加上不赚钱,传统竹雕工艺到了现代,简直就像是后宫年老色衰被打入冷宫的妃嫔!

等等!

冷宫的废妃起码还管吃管住。

做竹雕的要是东西卖不出去,喝西北风都赶不上热乎的!

这么一想,这个行业会在时代的大潮中被无淘汰,以至于时至今日,还需要基层跟考古似的去“挖掘”一番,才能从犄角旮旯里把这门手艺给挖出来,倒也正常……

只是,连江小满这个儿子都不知道,他爹居然还是个“竹雕工艺传承人”?

这感觉简直就像小说里写的那样,主角某天回到家,突然被老爸告知:崽儿啊,其实我们家有个皇位要传给你……

咳!虽然他们家这个不是什么皇位,但也挺惊人的了。

真正让他诧异的是——

“爹,你啥时候去学的竹雕手艺?我咋不知道?”

“你怎么可能知道?”江有粮翻了个白眼,“我当年跟着师傅学手艺那会儿,你还不知道在哪呢。”

江有粮年轻那会儿,郎山这边出去打工的人还不多,大家祖辈都生活在大山里,靠山吃山,什么编筐的、打铁的、磨豆腐的、做竹凉席的、打家具的……各种手艺人都有。

那个年代要衡量一个年轻人有没有出息,能不能把女儿嫁给他,并不是看城里有没有房子(肯定没有),也不看能拿出多少彩礼(基本都拿不出多少),大多看的是这小伙子除了种地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手艺。

因为手艺人吃香,所以那个年代拜师学艺都是有很多规矩的。

一般拜师的都要先在师父家白干两年活,跟着师父打打下手,也就是俗称的考验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