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第 214 章

拿到框架方案的时候,江小满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啥?你跟我说这么大一个合作社,三家合资的话,每家只需要八万多元?

“按照现行政策来测算的话,八万多足足够了,可能还用不掉。”

孙哲远得意一笑。

写材料,他可是专业的!

江小满他们只知道项目做出来之后可以去申请一些诸如税收、用地之类的补贴,却不知道,有些“隐藏款”的福利政策,一般都是不会写在白纸黑字上的,得自己去想办法争取。

苏哲远在这方面的人脉和消息,明显比江小满他们厉害得多。

而且他做扶贫干部这几年,也经常接触到很多内部交流学习的优秀创业项目,能借鉴的成功案例就很多。

“你们的茶叶合作社之所以前期成本这么高,主要是一个冷库一个仓库比较花钱,但这方面野山菌合作社就没必要支出了。”

“据我所知,新鲜菌菇摘下来之后,如果当天不处理的话,隔日的新鲜度和就没那么好了,所以我想,不如干脆就在地头上搭个四面透风的砖瓦棚,这样成本低,而且更适合新鲜菌菇保存。”

“这样的话,冷库也不需要了,仓库就更不必说了,直接做成野山菌酱,储存肯定是用加工厂的仓库。”

“基建这块能省下来不少钱,土地成本也可以省下来,就像你说的,跟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直接用农户自家的山林种野山菌,这样土地租赁成本几乎为零。”

“菌种这块,我计划以农村留守妇女创业的名义,向上级部门申请专项扶持政策,包括信用社还有一个专项的最高五十万元的两年期免息贷款可以去申请一下……”

“什么?五十万?两年免息?那我们当初为什么不能申请?”

江小满噌了一下蹿了起来。

孙哲远上下打量了他一眼,快把江小满给看毛了,这才慢条斯理地怼了他一句:“这是人家信用社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定向创业福利,你是留守啊,还是妇女啊?”

江小满:“……”

嘤嘤嘤说好的男女平等呢?

不过,这么一算的话,如果再加上后期和农大争取一点采购菌种的优惠折扣,一家不到十万块钱,兴许还真能把这个合作社给撑起来?

“我看你这是当局者迷了。”孙哲远笑着说,“小满你仔细想想,野山菌大量上市的时候,要雇佣大量人手处理菌子、熬酱,另外种植户也需要雇佣人手上山采菌子,一个项目能为当地解决这么多就业岗位,你说,镇上会不会想尽办法也要把这样一个产业保住呢?”

农民留在农村为什么赚钱难?

除了种粮食不赚钱之外,最重要的原因,不就是在老家找不到工作吗?

郎英她们这个项目,只要能持续不断地为郎山镇提供这么多就业岗位,孙哲远觉得,换成他是镇领导,他也要铆足了劲支持这样的企业生存下来,甚至是做大做强。

“有道理……还是孙主任你看得长远。”江小满恍然大悟。

果然!方案递上去不到一周,县里的批复就下来了。

江小满很有理由怀疑,审批流程这么快,镇上肯定是下了不少功夫。

但是结果却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县里非但为郎英他们争取到了五十万的两年期免息创业贷款,县妇联还决定来郎山村考察,如果考察结果符合要求的话,可能会把这个项目列为年度重点扶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