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玮的创新营销方法,很多歌手都是挺羡慕的。李玮本身就是能作词作曲兼编曲的,而且还拥有专属自己的v ic studio,再加上自己的官方商城,李玮的唱片完全是形成了自己闭合生态圈,没有任何唱片公司可有拿捏住李玮。

和其他歌手提前一周预售不同,李玮一般只提前三天预售,结果三天预售量将这张单曲的销量推到了500万张。于是乐评人只能惊叹,就要到年底了,结果又有一张单曲要空降冠军了!

到了李玮全新单曲,同时也是时下期待度最高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主打曲《那些年》正式上架的日子,玫瑰、大华、大众、星光四大唱片行都齐齐将李玮的唱片放在进门最醒目的货架上,同时旗下各大实体店都贴上了李玮的新单曲海报。这可是超一线歌手才有的待遇,如果不是这个级别的歌手,那么你要在人家实体店张贴海报那是要付费的。至于想将自己的唱片放在进门的推荐货架上,那至少要一线歌手才有资格掏钱上这个位置。那些个二、三线歌手,就算是掏钱也是上不了的,毕竟四大唱片行还是有自己的品质要求。

与此同时,扬子江、易宝、阿猫、京狗等电商渠道也在首页放上了大横幅,引导消费者点击到李玮新单曲的售卖渠道上。至于狗狗音乐、酷鹅试听等音源网站,也有不同程度推荐。当然,这些推荐也的确物有所值。仅仅是24小时,《那些年》的实体唱片销量和音源付费下载都成为各大渠道商畅销榜的榜首。

而伴随实体唱片发售和音源付费下载的同时,《那些年》的v也正是在各大视频网站公开,因此点击量也在24小时内登顶榜首。

仅仅一天的时间,《那些年》就形成了一股让人咋舌的风暴席卷整个华夏,然后向高丽国和东瀛国扩散……于是在48小时候,高丽国的榜和东瀛国的o榜也被《那些年》攻占。

没办法,李玮在全亚洲的注册粉丝就多达1000万人,而其中付费的核心粉丝更是高达300万人。若是再算上那些浅粉和路人粉,有人预估李玮的唱片至少可有达到初动1000万到2000万的水平。

伴随李玮新单曲《那些年》的爆红,麒麟电影终于发布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终极版预告片。和其他三版预告片不这么涉及故事情节不同,终极预告片会将电影的大概故事主线曝光,但也会同时买下伏笔来吸引潜在观众来购票。所有看过终极版预告片的人都不得不赞叹陈珊钰对于光线和景物的把握太具有偶像剧的风采了,大量柔光和高光的使用,让原本颜值颇高的演员更加青春靓丽;而不同滤镜的使用让电影里的每个场景都如梦境一般美轮美奂。

看到这样的宣传片,不少剧院经理都眼冒绿光,这片子太值得引进了。现在电影院的票房贡献者主要是两类人群:学生和女人,而他们对这种优质青春偶像剧是最没有抵抗力的。剧院经理有了反应之后,华夏国五大院线公司昆仑山、北极星、新视觉、华南虎和红宝石纷纷与华夏影业集团旗下的华夏电影发行公司联系,希望能尽快协调出档期来安排这部电影上线。

看到电影如此受欢迎,李玮是喜忧参半,高兴的是自家的电影公司能一炮而红,忧愁的是电影票房收入大头都被别人拿走了。按照一般的票房分成协议,票房最终的分成比例是剧电影院拿走50;院线公司和发行公司各拿走10;制片公司其实只能拿走30。而制片公司的30还要被导演、编剧和男女主演分走至少10左右,所以很多人都戏称,票房不超过制片成本的三倍就是亏本。

麒麟影业集团现在有制片公司、发行公司和院线公司,但是发行公司还是初出茅庐,院线公司还只是摆设。李玮很清楚,影业集团不涉足院线公司和传媒公司的话,那么最终电影公司就是为别人做嫁衣。而且让李玮比较皱眉的是,华夏国的主流影院居然还是传统的电影院,就是那种“一院一幕”的电影院。整整一个电影院就一个银幕,然后四、五百个座位,最后大片上座率也就是60出头,浪费太多资源了。

李玮打算做的就是多厅影院,哪怕是iax旗舰厅也最多只有200个座位,而小厅甚至座位不满百,大、中、小厅搭配成一个影院,这样一次就可以上映更多的影片,同时提高上座率。除此之外,票房还要出售饮料、爆米花以及正版电影周边。有人说过,电影院的盈利关键就是“盐”。只要影院不厚道地提高爆米花的盐的加入量,那么观众必然会更加口渴,于是就会带动饮料的收益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