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检籍生波

扬锋汉起 宇十六 1960 字 2022-11-17

永嘉南渡,东晋朝庭将北方沦陷的地区设立侨郡,安置南渡的流民,以示不忘恢复故土。

这些南渡的流民户籍与当地人不同,当地人的户籍用黄孽纸(防虫,保存久)登记,称黄籍;而那些侨置的百姓的户籍用白纸登,称白籍。

因为侨置的郡县并无实际辖区,所以不征租税徭役,而这些侨居的流民有战事则要应征入伍,保护当地百姓。

那些南渡的士族趁机广造田园,隐匿人口,不少百姓为逃避朝庭税赋和徭役,托避在他们的名下,仅向士族交粮。

东晋朝庭为改变这种状况,进行了土断改制。兴宁二年,大司马桓温行土断法,史称「庚戌土断」,将侨州郡县流民编户入册一起纳税。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人通过买通当地官吏,伪造户籍、冒充士族、虚报年龄、假报身死、自残出家等各种手段逃避税役,所以朝庭每隔数年便要进行一次检籍。

孝武帝废「度田收租」改为「按丁税米」,原来的占田、课田制度实际上名存实亡了。晋朝规定成年男子可占田七十亩,课田五十亩。占田,也就是名义上拥有田地的限额;课田,指必须耕种的田,官府按课田的数目收税。

士族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的特权仍在:一品官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可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世(1)不用交税;一至九品分别可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

前年杨安玄前往安成周家筹粮,见周家拥地过千顷,部曲佃户众多,便动了检校周家田地、佃户的念头。

安成县令孟河获罪被贬,杨安玄举荐了陈华任县令,暗中交待陈华查探清楚周家隐匿人口,侵占农田之事,等到检籍的时候查抄周家。

初到任时巡视属县,杨安玄发现汝南人口凋敝,官道两旁的田地都有不少荒芜,像周家这样的士族兼并土地,穷苦百姓、流民只能成为他们的佃农。

这让杨安玄想起不久之后的均田制来,年前借着抚恤军中伤亡将士、赈济灾民之机,府衙行文公告全郡,凡成丁男子到官府落籍,一律授露田五十亩,女子二十亩,桑田二十亩或麻田十亩。

露田,指无主的荒田。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身死归还官府。

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官府租给种子、耕牛、农具等物,帮扶流民安家,新垦荒地归农人所有,允许买卖。

政令一出,四郡流民纷纷来投,不少原来托身于士族的农户也纷向官府落籍,杨安玄前往襄阳期间全郡便有七百余人登记入籍。

辛何应道:「杨太守,新令推出,全郡新增丁口一千二百三十八人,下官估计三月之前还会有千余人入籍。至于检籍,各地回报,民情不安,似有乱起,请太守缓行。」

户曹朱琨插言道:「太守下令授露田给流民,各属县纷纷禀报,有人拿了过江前的田籍,要求发还田地。」

永嘉南渡,原来的田籍早已毁于战火,现在有人拿了以前的田籍出来,难分真伪,查无对证。

杨安玄笑道:「看来是有人不想看到愚实施新政。想当年桓大司马实施土断,阻力甚大,但桓司马不为所动,全力推行,方有国富民强,后来的北伐之举。」

听杨太守说及桓大司马,不少人心中打颤,当年桓司马推行土断时可有不少人头落地,杨太守莫不是想仿效桓司马强行检籍。

辛何躬身道:「杨太守三思,不可操之过急,汝南初治,当徐徐图之。」

杨安玄心想,大乱在即,自己哪有时间徐徐图之。大乱也有大乱的好处,朝庭对自己的作为无法顾及,只要能慧及百姓,得罪些士族又如何。等孙恩在三吴之地发动起义,士族的末日也将随之到来。

「阳安白家、吴房徐家、宜春鲍家告愚不遵法纪、滥用刑罚」,杨安玄似笑非笑地道:「愚岂会再度落人口舌。」

辛何暗自叫苦,正月期间这三家寻到他,托他在杨太守面前替为斡旋,听杨安玄的口气对三家的余怒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