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同样心里的官员不少,他们在反思,尤其是以前办过这种差事的官员,对比自己的所作所为,反省自己哪里做的不对。
李煦将大家的神色看在眼里,安抚道:“本王并非一定要称颂林统领差事办的有多好,换个别人去也许也可以做的很好,但这次赈灾,说明这样的思路是没问题的,只要不是人祸,天灾是人力无法挽回的,我们只要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就好了。”
有官员小声说:“王爷此话是不错,可前提是有钱有粮啊,今年赈灾的这笔钱粮可都是从各地府库里挪用出来的,万一再来一场天灾,可就糟了!”
李煦看向那名官员,想了下他的名字,朝他招手:“刘大人,请上前来。”
刘大人吓了一跳,本能地看向自己的上司,见对方眼神都没给一个,只好慢吞吞地走过去,“王爷恕罪,下官……下官……”
“刘大人不用紧张,你的话并没有错,本王没责怪你的意思,只是想告诉你,为何要挪用外地府库的钱粮呢?因为国库的钱粮不足,为何国库的钱粮会如此之少呢?这是不是该问问你们大家?财政乃国之大事,若是你们连财政都掌握不了,还谈什么民生社稷?”
有人不赞同地说:“王爷,国库税银是有限的,各地的军费开支却一年比一年多,边境安全不容拖延,哪怕是拖延了我们自己的俸禄也要先紧着军饷,王爷倒是说说,能余下多少钱粮?”
李煦要的就是这句话,他早在看完账后就在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大燕的军费开支太不合理了,尤其在颍川兵变后,之前拖欠的军饷一次性全结清了,把国库掏的空空的,而一个这么大的国家,居然会因为军费开支而财力不支。
要想在短期内开源很难,但要节流还是可以的,军费必须重新整改,绝对不能这些守将开口要多少就给多少,当国库是他家开的银行吗?
大皇子为什么能在西北立足多年不倒,发展到土皇帝的地步,就是因为他把持着朝廷拨付的军费这一块,因为他是皇子,军费拖欠谁的也不敢拖欠他的,也就让西北各路将领认可了他的地位,否则钱要不来,他们的日子怎么过?
而且西北军是所有军队中军备最好的,军服两年换新,武器旧了就扔,铠甲战马全是最好的,这也是西北军能抵御匈奴多年不败的原因之一。
李煦当然知道,军队要强,军备军需肯定要用好的,再强的战士拿着一把废铜烂铁上战场,也是被人砍杀的命,但用得好不代表滥用,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还是要有规划的。
但如果他开口要整改军费,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绝对就是大皇子,还有各地镇守的大将军,李煦这一动可就是动了他们的利益了,万一大皇子一呼百应,这些人连手抵制也,那李煦想登基可就难了。
他也不是没想过等坐上那个位置后再来一点点改变,可目前问题摆在这里,他不能视而不见,就算一时半刻做不了改变,也要让大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