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人的欲望没有止境,既然能有出产四倍的纺纱车,那为啥不弄个出产十倍二十倍的纺纱车……事实证明,只要你敢想,一切皆有可能,现在,帝国有名的大纱坊用得都是水利纺纱车,一种用河流流水推动的纱车,比之原始的纺纱车,十几、二十倍的纺纱速度不再是个梦。

但是,人心总是贪婪的。

水利纺纱车不是没有缺点,它有严格限制——必须建在水边。问题接踵而来,建好纱厂,万一发生洪灾怎么办?万一发生旱灾怎么办?地方不够大怎么办?而且自打水车发明之后,它可不独用在纺纱业上,印刷的,炼铁的,磨谷子磨面的……更有富人们追求的山水风景,文人们追求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水边的地皮也不便宜哪!

就算这些问题都不存在,如果能找到更省力省钱,更快更好的纺纱车,又有什么不好呢?最好是什么要求也没有的,什么环境都不挑的,能用最少人的,能产最多货物的……人心不足蛇吞象,早有人提出假想,如果有那么一个机械,不需要水力了,也不需要人力了,它就能动,能一直一直动,一直一直给他们赚钱,这个世界就完美了。

如果这个假想是个路边乞丐提出来的,免不得被人嘲笑一番白日做梦。但如果这是个有身份有学识有地位,尤其在格物方面还有些资历和底气的大家,那代表的就是另一番气象了。

挑起这个话题的人物,叫廿五。

在格物领域里,这是位大咖。

廿五先生闯出名,是四十年多前他寄给工部的一本叫‘兵戈’的手稿。猛的一看,里面是介绍数种武器的设计,很新颖,很实用。照猫画虎的,工部伎官一个月内顺利地提高护城床弩的功能,这位廿五先生就在官方挂上号了。然后朝廷伎官们越研究这本‘兵戈’越发现,武器设计什么的只是小节,更重要的是,廿五先生对‘力’的介绍和应用。

在其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位廿五先生都在似有若无的指引着帝国格物发展的方向。从冶铁到锻造,从度量到标准化,听说,连水力机械都是廿五先生率先提出来的概念,然后被朝廷的伎官们攻关,如今水力作坊遍地开花,比如那些纺纱的作坊。

廿五先生的各种学术课题,先是出现在格物总会的期刊上,再被朝廷的伎官们追捧,攻克,然后设计应用流到权贵之家,再慢慢流入民间,技术革新成全的不仅仅是帝国的武力值,还有手工业的进步与权贵们的私人荷包。

从那一篇篇学术的课题期刊看,廿五先生比较侧重理论,也许他想引导的是研究、建立格物学的理论体系,但眼下,似乎人们更急功近利的热衷把廿五先生提出的课题琢磨到易得利益的小巧机关上,比如设计那些水力机械臂,风力机械臂,很少有人花精力深入廿五先生的力学背后的枯燥理论……说到这里,水庄主的嘴角歪出一个笑纹,好像在无奈,又似乎含着丝惋惜。

话题扯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