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正是戳中到了大家的需求,这类商店人还不少。
祝炎贴近项骆道:“我听说老北京之前有个行当就叫补穷。一般就是路边给穷人家缝补衣裳。价格便宜,而且补的人家基本都是专做破烂的普通人。”
现在又兴起了类似的产业,自然是时光的一种倒退。
“不是特别一样。以前回去找人缝补的,基本都是家里没女人做针线活。或是上工离家远需要尽快修补的。现在的话……多半是几乎没人会使针线活了,自己凑合着弄又挺难看,所以才有人找到商机。”
“现在以前的衣服应该还有吧。”至少老家那边市场上最不好卖的就是以前的衣服,因为太多了,就算有人买,在那么多的服装面前也是卖的比买的多。在吃饱肚子都相对困难的时候,根本没人会在意自己穿什么。真破了,打个补丁就好了。日子都困难,谁也别嫌弃谁。
项骆只道:“谁知道是不是把以前的衣服集中起来做别的了。或是干脆就是当前节俭的人太多。毕竟不是哪儿的人都像咱们那边讲究穿什么。”
东北可能是重工业发展的比较早,人们条件在当年提升的较快。所以在穿着方面是很讲究的。一直穿到现在,上一辈依旧觉得人宁可吃糠咽菜,也要有一身能见贵客的好衣服。这既是自身的体面,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所以再困难,逢年过节也要买一身好衣服。
不过除了过年以外,现在的东北衣服卖的也不是很好了。
只是好像出了东北外头很少有类似想法了。这种服装文化,就跟末世前女孩儿见人必须化妆以示尊重的说法差不多。认同的人奉为圣经,不认同的人觉得脑子有坑。
除了服装和缝补的,还有一些自制一些玩具小玩意的,比如碎步缝制的布娃娃、毛线编织的袋子一类。做工多半都很精良,看销售的价格还不高。
项骆一眼看见了一只简单又可爱的小黑猫,摸一摸用料不是很好,不过里面的料塞得很紧实,一双小眼睛做的狡猾又可爱,项骆回头看看玩偶看看祝炎,来回看了几次,越看越像。
祝炎瞧见的是一个刺绣的小荷包,也可以说是福袋,小小的一个。店主正热情的给他介绍着。
“这福袋是我跟我婆婆自己修的。我婆婆是正经学过的,手艺可好了。里面放的桃核,赈灾还辟邪。你家里要是有好玉还能放里头,消灾解难的!”摊主一看二人就知道他们是能消费的主。而且显然祝炎拿到的更值钱。
祝炎回头对项骆晃了晃。
“这个带着挺麻烦的吧。”项骆道。
店主忙到:“这有什么麻烦的,要是觉得挂在脖子上麻烦,也可以挂在腰上,或是钥匙扣、车钥匙上,都是一样的。反正也不大,随身带着出门在外要个安心。”
祝炎挑眉:“你怎么知道我们不是本地的?”
店主不好意思的笑一笑:“听口音呗。而且你们身上带着沐浴露的味儿。说实在的,这现在还真不是谁都消费得起的。能消费的起这个的,要是以前就在城里,怎么不可能过来逛逛。要是逛过,我肯定有印象。”
长年做生意的人家认人都是非常准的,这也坚定了他们能卖出去什么的基础。
祝炎倒是挺喜欢她的聪明的:“包两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