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这未免太奇怪了,这样做对他的好处什么?紧紧是为了防止大家中秀才,可他已经是举人了,不专心学业以求进士及第,和获鹿镇的学子过不去,这是什么道理?”李淮也想不明白。

若他是王清林,定然会专心进学,以求早日进士及第、入朝为官,他们寒窗苦读数十年,为的不就是进入朝廷一展抱负?何必做这样的坏事,没得浪费了时间又坏了自己的前程。

“或许,他压根儿考不上去呢?”顾北知前后这么一琢磨,觉得自己大约猜出王清林的心思。

其实很简单,就为了一个字,或者说两个字也行,名,以及名带来的利。

且说这十年,获鹿镇除了王清林再无别的秀才考中举人,除却已经花甲之年的老举人之外,王清林也是唯一留在获鹿镇的举人了。

由于他不过四十出头的年纪,保养得宜,倒也显得年富力壮,镇长都要卖他五分面子,受各家追捧,走到哪儿都是备受尊崇的。

甚至到柳县都有一席之地,柳县县令对他也有印象,多的是人想把自家聪明的子侄送到清林学堂读书。

但若是还有别的举人,甚至比他年轻、比他学识好,出现的话,他王清林就不是获鹿镇的独一份了,这样谁还会把他放在心上?

在他看来,若是他考不中进士,获鹿镇也不该出现第二个举人。

不得不说,王清林的心思确实如此偏执,甚至比顾北知想的还要偏执。

早在中举得时候,他可能就疯了。

别人不知,王清林自己却知道,他这个举人有水分,要不是运气好,在考前听到别人猜测考题,他听了一耳朵,将那精彩卓绝的文章记住了一半,他绝不可能以倒数第一的成绩中举。

这也是王清林的痛处,人人都说名落孙山太可惜,但谁又愿意当那‘孙山’?

文人之中比较风气极为严重,王清林又是个心气高的,一想到以后被人问,“王兄当年中举名次如何?”

他就心里懊恼,因为他知,下一个中举的人一定比他的名次好,一定会超过他!一想到以后要给别人做垫脚石,王清林恨不得呕出血来。

他决不能允许那样的场景发生,所以在他进士及第之前,获鹿镇不可以再出第二个举人!

他也知,以他举人的身份,想在获鹿镇作威作福或许可行,拿到柳县就不够看了,他也没想过在柳县也保持他的唯一性,只要获鹿镇没有,只要他不离开获鹿镇,这样就足够了...

王清林此时也正在头疼,又让顾北知逃过一劫,现在竟然是奈何不得他了,但是如果放任,万一九月乡试顾北知真的中举...

真若如此,顾北知年仅二十三岁便是举人,若是运气好一点,进士也有可能,那岂不是将他踩进泥里?

绝对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