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争夺

虽然现在还心跳的厉害,可是刚才老爷对她的亲近,让她心里又安宁不少。

终归还是喜欢她的。

周氏看在眼里,却没有多余的话,早就离开去廊房了,一些事是挡不住的。

所有的权利,都来源于自己的金江镇。

唐清安十分清楚。

未来不管是进是退,只要金江镇实力强大,他都能游刃有余。

因此没有贪恋其他,精力都放在了公务上。

节度府不光换了牌子。

原来还是总兵府之时,就名不正言不顺的设立了很多部门。

如今正式建立了节度府。

因此设立了判官,支使,掌书,推官,巡官,衙推,营田,乃至行军司马之职。

节度府的官,品级权利是比不上朝官的。

不过有辽东节度府之前例。

日后恢复了辽东都司,原节度府的官员不少都为外放到辽东都司,是一条极便利的升官途径。

而且金江镇地盘大,人口多,权利也大。

举人,秀才,乃至童生出身的金江镇官员们,当然对各自的职位盯得十分的紧。

错过了这个机会,他们一辈子都难得再有。

这是人之常情。

就是唐清安自己,不也是抓住权利不愿意放手么。

其余不提。

唯有支使一职,冯胜之,顾应时两人虽然没有明言,却各自有一帮人摇旗呐喊。

冯胜之,顾应时。

两位从长行岛就开始治理名声的举人。

不论是出身,资历,威望。

都是金江镇不二人选。

越是如此。

连唐清安也不敢轻动,反而小心的琢磨又琢磨,终归还没有决定好,到底让谁做支使。

冯胜之,顾应时。

两人一南一北管理民生,反而两个当事人,彷佛毫不在意一般,只默默的做事。

大军在前方打仗,文官在后方治理。

民政被两人打理的井井有条,丝毫没有拖军队的后腿。

不管是供应大军物资,还是收拢难民,或者组织各地秋收,屯田,清丈田亩。

治理新收复的地方,渔场,盐场等等诸事宜,都让唐清安没有费多余心神。

而同样因为这些原因,唐清安越是无法做出决定。

两人不争,反而比争还要厉害。

不论如何。

金江镇的公事不能延误。

冯胜之和顾应时,的确顾不上争权夺利。

大军打了胜仗。

不可计数的辽民涌入各地。

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从收复游击区,再到金州征集大军,等待朝鲜援军,国内援军,然后收复复州,盖州,榆林铺和蛮族决战。

耗费了海量的物资。

各地的积蓄早已见底,金江镇的财政到了破产的边缘。

这也是唐清安。

为何面对国内的打压,选择低声下气的原因。

唐清安神色严肃。

冯胜之,顾应时两人,也苦着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