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越想越通透

洪武生存指南 裴玄黄 3048 字 8个月前

老朱亲自拆开了汤和的报捷文书,细细读完,也终于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甘肃,算是定了。

这封文书,不仅介绍了白海之战的详情,还说起,此战之后,甘肃各部纷纷与大军接洽,商讨归附之事。

基本上,甘肃行省除了北边较为偏远的亦集乃路和兀剌海路,其他各路都能纳入大明麾下。

汤和还给出了一份名单,表示若是皇帝陛下同意,可以很快安排这些人进京朝见,同时,大军也已经开始进驻各路,不过,因为兵力不足,也就需要皇帝陛下亲自安排,派遣更多驻军到河西。

看过了报捷文书,老朱当即带着众臣来到东阁的会议室。

这么大的事情,朱塬当然不会错过。

大家依次落座,满面红光的老朱示意对面已经提前挂上的大幅甘肃行省地图。笑着道:“现在,事情定了,再说说吧。”

之前的讨论,只是根据简单的飞哥传书进行的安排,这一次的信息更加详细。

因此,也可以做出更加详细的对策。

老朱话音落下,常遇春首先道:“可以再加派驻军5万,主公,俺是说,原本陕西的那些归附士卒,可以打发一些去河西。平章之前说了,河西之地非常适合屯田,就让他们去屯田罢,免得留在陕西动心思。”

常遇春之前入蜀,就带了大批陕西降军过去。

不期待这些人立大功,只求不让他们留在陕西产生不安定因素。

夏国覆灭,大部分的陕西士卒也就通过蜀道重新返回。

没办法。

这年代的人,都不是太喜欢背井离乡。

常遇春倒是想着带这些人回金陵,再继续打乱安排到其他地方,但,强行这么做,很可能闹出乱子,只能放弃。至于留在蜀中,也担心他们同样成为扰乱地方的不安定因素。

这次,倒是个机会。

河西地广人稀,打发过去几万人,不会如富饶的蜀中那样产生太多矛盾,反而能够进一步稳定关中。

常遇春开口,朱塬身旁的左相李善长也跟着附和:“主公,不止那陕西,四川……也是可以征调一些人过去。”

两地都是刚刚平定,而且,因为战事都不是那么惨烈,没有山西那种被打到不敢动作的敬畏感,地方势力的底蕴也没有受到太大的损伤,这就要采取其他方法进行削弱。

常遇春和李善长之后,其他人也纷纷建言。

老朱翻着面前资料,一边听着,一边还不时看向对面的甘肃地图,片刻后道:“那就如此,陕西三万,四川三万,凑够六万吧,都送去了给汤和。这……甘肃初定,他这个征虏偏将军就在那里镇个两三年,俺就不换人了。陕西……让耿炳文看着就好,俺对炳文是放心的。”

老朱这些话看似随口说出,会议室内,众人却都是一顿,才纷纷附和。

不由可怜一下某个家伙。

堂堂从一品的左御史大夫,大明北伐大军的征虏偏将军,按照之前序列,是排在徐达、常遇春和冯胜之后的第四号人物,就这样三言两语的被皇帝陛下留在了偏远的甘肃之地。

还两三年。

啧……

就只怕,之后的续功封赏,老汤都没办法及时赶回来了。

这就是当年骑一次屋嵴的代价啊。

相比其他人的感慨,同样明白其中关节的朱塬倒是觉得,汤和这样的结果,其实也不错。

离老朱太近,反而容易出事。

某人的‘克’字属性……看多了,还真不能不信一点。

朱塬私下其实就想着,等接下来身体更好一些,自己也要经常出去走走,就比如之前明州那样,外放一段时间,做一点事情,再回来。

实在没办法。

九九重阳已经是很烈了,自家祖上,可是九月十八……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三个‘九’。

皇帝陛下三言两语,不仅决定了征虏偏将军汤和要在西北待上几年,同时也决定了四川和陕西六万人的屯卒命运。

话题还在继续。

老朱让人把汤和附带的那份名单用大字写了挂在对面竖版上,又问道:“都说说,这些个人……是召来京师,还是施恩,让他们就留在甘肃?”

李善长这次先开了口:“主公,臣以为,甘肃初定,这些个地方头领,必是要召来京师看管起来,免得他每反复。”

吏部尚书杨宪这次有不同意见:“陛下,甘肃各部都是归附,虽说有摄于我大明军威之故,但若是召入京师软禁,只怕将来……那云南、辽东、漠北各部,以此为鉴,不肯再轻易归附我朝。因此,臣以为,还是宽和一些,召来京师,封赐之后,再打发他们回去就是。再者,这一来一回,也有一年半载,这些时间,汤将军把那边事情做好了,也就不会再有后顾之忧。”

两位大老如此说,又是一阵议论。

老朱对此是有些犹豫不决的,他很想把甘肃各部首领拘在京师,但也明白,结果很可能就是杨宪所说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