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相貌,不同的家庭,其结果会完全不同。
这就是社会的多样性。
郑娟生的漂亮,漂亮是好事,通常情况下,漂亮都是褒义词,但郑家的条件, 反而让漂亮成了负累。
她和郑光明都是郑婆婆捡来的孩子,他们没有城市户口。
没有城市户口还生活在城市里,问题可就大了。
八十年代以前,粮食实行的是统购统销政策,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
如果是农民,可以留下一定的自留量, 保证自己的口粮,计划之外的则由国家统一收购。
如果是城市居民, 城镇居民的粮食则由国家计划供应。
城市户口的居民都有一个红本本, 城市居民粮食供应证,上面会写明具体的家庭人数、粮食的定量标准。
居民凭借红本本和粮票才能买到国家供应的平价粮食。
哪怕是在饥荒的年月,农村也要优先保证城市居民供粮。
除此之外,城市居民的就业、教育、医疗等资源,也远比农村要强得多。
绝大多数农民的梦想都是拥有一个城市户口。
而像郑娟这样,生活在城市,却没有城市户口的人,首先面临的就是生存的压力。
粮本上没有她和郑光明的名字,他们一家三口只能买一人的平价粮。
而粮本上的粮食定量是根据职业、性别以及年纪综合考量的。
郑婆婆一个月的定量是26斤,其中一半还是粗粮。
虽然只有一半是粗粮,但郑婆婆每个月都会去黑市把细粮换成粗粮。
众所周知,粗粮更有饱腹感,因为里面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吸水后体积会膨胀。
此外,长期实用粗粮还有利于血糖的稳定。
这也是以前糖尿病人少,现在糖尿病人多的原因之一。
不过, 粗粮的好处多,缺点也很明显,热量低,蛋白质少,脂肪含量低,维生素也低,而且不顶饿。
长期食用,更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言归正传。
即便郑婆婆把所有的定量粮全都换成粗粮,也没法支撑一家三口所需。
粮食不够,他们只能去黑市高价购买不要票的粮食。
可郑家本来就没什么收入,压根就没有过多的余钱去买粮食。
因此,很多时候,郑家人都处于饥饿的状态。
他们已经习惯了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