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时代潮头
1982年,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
元旦当天,官方刊印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多重责任制,如包产到户、小段包工、联产到劳等等,都是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二月。
电影《少林寺》在内地公映,以一毛钱的票价创下了1.6亿的票房神话。
乌义县这边同样是观影如潮,李莲杰成了全国闻名的武打巨星。
这一年,全国人口正式破十亿。
同样还是这一年,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大学生与78届大学生,在同一年毕业。
陈大光、巧姑、陈光荣等第一批考上大学的18人,大部分人都回到了家乡。
只有少数几个留在了上学的地方。
像陈小飞,他就留在了燕京,他准备留在燕京发展,走仕途。
选择这条路,燕京的起点肯定比地方要高。
京官高半级嘛。
那里机会也会更多。
对于那些没有回来的大学生,陈家村内部并没有什么议论。
考大学是为了啥?
成为城里人!
当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