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灵活的道德底线

“卧龙的第二策,核心想法是先通过一场大清洗,清洗掉旧的世家、豪强,建立新的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军功团体。”

“理顺内部之后,再迅速出关平推天下。平推天下的过程中,要速度够快,尽可能的利用初期的发展优势,最终形成滚雪球一样的天下大势,直接利用庞大的军事实力,碾压其他诸侯。”

听到这里,灵帝忍不住问道:“然后呢?”

“然后,董贼拒绝了第二策,他说不至于,他说他和关东士人,其实仍然可以合作,他手里有关东士人最想要的官帽子,没必要上来就撕破脸,也没必要上来就和全天下的世家敌对。”

听到这里,灵帝就缓缓的喘了口气。

还好,这董卓就是个傻帽。

直到此刻,竟然还觉得自己可以和关东士人合作,也不看看关东士人到底看不看得起你。

至于卧龙的第二策,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灵帝稍微一想就觉得,还是有一定实现可能的。

如今的关中之地、司隶之地,人口众多,底蕴深厚。如果董卓真的这么做了,那么他完全可以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整编出至少十万职业军队。

以此为基础,就敢征召二十万羌人。到时候,三十万大军东出虎牢关,谁能挡得住?

片刻后,赵忠继续诵读:“接着,卧龙就提出了第三策,卧龙说既然如此,那就稳一点,先经营关中之地,直接把司隶之地的人口,全部迁徙到关中。”

“卧龙说,关中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天下有数的粮仓,如今不过是因为人口锐减,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所以才显得穷困疲敝。”

“只要拿出大魄力迁徙司隶之地的人口到关中,然后努力种田数年时光,自然可以恢复当年的强秦之势。”

“卧龙说,先和关东士人虚与委蛇,同时迁徙人口,充实关中,再派遣得力之人经营关中,兴修水利,以待时变。”

“当关东士人集体起兵讨伐之时,便看准时机,放弃天子百官,前往关中之地,固守函谷关,称王建制,可自号秦王。而后,以关中为基,征召凉州羌人为扈从,待时而动。”

你们要讨董?

你们都是忠臣?

那就把天子和百官让给你们!

获得了天子和百官的关东诸侯,真的愿意继续当大忠臣?

大忠臣能有诸侯舒服?

无论如何,关东诸侯都不可能继续团结一致的讨董。尤其是董卓此刻已经回到了关中,固守函谷关的前提下,更没人愿意讨伐董卓了。即使有曹操这种愿意继续讨伐董卓的,他们也没有足够的实力。

“最终,等待关东诸侯内战,再找寻机会,直接东出函谷关,效仿当年的秦朝。”

“不过,董贼连这一策也没有采纳。”

听到这里,灵帝就忍不住笑了起来。

看到灵帝开心的模样,赵忠也跟着一起笑,不一会儿宫殿之内就全是笑声。

“这董贼,也不过如此了。”灵帝缓缓的道。

赵忠也跟着附和起来:“是啊,董贼说着第三策还是太过凶险,明摆着是不信任士人,还说有些事儿可以做但是不能说,他觉得卧龙还是太年轻,聪明是聪明,但也就这样了。”

“卧龙也感觉到了董卓似乎对他有意见,所以也就没有提出仕的事儿,然后董卓就离开了,可不久之后,李儒却再次返回,然后就看到了正在收拾行李的卧龙。”

“李儒就问他,为何要收拾行李。”

“卧龙说:我要是再不离开,未来就无法离开了。”

“李儒想了想董卓的性格,也只能点头叹息一声,然后想要让卧龙临走之前,再帮个忙。”

“最终,卧龙无奈之下,告诉李儒,他有一好友,姓黄名盛字子兴,乃是当世大贤,擅长农事。”

“还说他这朋友善于大规模培养高产种子,已经发明了大量先进的农业器械,可以轻松的把亩产从一石提升到三石、四石。”

“不过,他这好友淡泊名利,一般的方法也没法请他出山,唯一的执念就是编撰一部农业全书,可以尝试从这个方向请他朋友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