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俐随手拿起喝到一半的云呢拿星冰乐,工作室里只有极度嗜甜的她能喝得完这种甜到腻人的饮料:“玩社交网络,朋友圈啊微信啊之类的时候,身边应该都不少拍张星巴克咖啡杯的状态吧,唔,可能面书那边更多一点。”
“我懂我懂!然后配上一句‘在忙碌的都市里,惟有它能给我片刻的安宁’之类的。”
阅经道人显然深有同感。
“星巴克是不是真的么好喝呢?对它来说已经不是重点了,它代表的是一种小资生活,买下它,然后拍张照片,等於跟你的朋友宣告,我是个喝得起几十块一杯咖啡的人,我很有生活品味,”她笑笑:“也即是说,在把星巴克logo摄进镜头的那一刻,消费者已经一脚踏进了小资生活的门槛,它营造的就是这种逼格。”
实际上,几十块的咖啡真的很小资很买不起吗?
当然不,只是买不起几百万的车来秀,几十块的咖啡在细节上都达到了前者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这就是格调,即使在网上已经扒烂了星巴克其实没那么好喝,在国外也不算特别高端,也不妨碍它已经深入民心的小资形象。
普通人都希望别人高看自己一眼,於是在这个年代,虽然价廉物美的王道地位不改,但已有一种‘卖点就是别人买不起’的风气悄然抬头,卖的就是情怀与逼格。
“所以你就想我们也效法这种做法?”
风中情问:“我不是打击你,不过出版界现在真没有类似的先例。”
“嗯,的确,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文人就得不问钱?就像艺术家总是羞於启齿要求更高报酬,华夏对文人风骨的要求更高,动辄就说人家钻钱眼里了,结果都便宜了出版商,我想创造一个写小说也可以很赚钱的地方。”
“没有先例,那我们就成为这一行的先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