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纽约与罗马的对应吗?美国一向自诩为新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继承了罗马共和国的精神遗产,是两千年前那个伟大文明的传承者。他们在城市气质上的联系也足够紧密。”
圣彼得大殿里,《圣母哀痛像》跟前围满了游客,相反青铜华盖与教宗宝座前拥挤的人倒不多,傅展对李竺说,“《碟形世界》里的安科·莫波克也在隐喻罗马,高贵的安科,也许就是说的梵蒂冈与华盛顿,莫波克自然是肮脏的罗马市区与纽约。所以也许你来到此地的时候会感到似曾相识,虽然难以在美国找到对应的景点,但某些时候,它传递给你的感觉是相似的,都是一种……”
“一种让人颤栗的感觉?”李竺和他一样站在角落,抬起头和他一起眺望远处的教宗圣座,这是全球最尊贵的椅子之一,周遭的装饰物有大量的放射线,边缘尖锐,贴金的装饰中,圆形穹窗透出黄橙橙的光芒,仿佛像是一轮圆日,其下的宝座象征意义更浓,无论用任何办法都不可能攀登上去,它被青铜衬座托举在虚空中,尺寸大得超乎常人。这宝座华丽得让人颤栗,让人心生疏远,设计之处也许就是为了让人畏惧这无上的权力,但今时今日只能更让人发笑,“一种虚伪、恶俗的感觉?这座教堂用尽全力,好让自己显得伟大又威严,但不知怎么失败得很滑稽,它越是华丽就越强调出这些矫饰之下的肮脏。”
“确实是用力过猛,牛皮吹得过大,自己又做不到,这种信仰的精粹就只剩下滑稽了。就是最虔诚的教徒也可能不会欣赏这圣座,他们指望的是宽悯,这座教堂想要的却只有威严,就像是那座穹顶——也许比圣母百花大教堂更大,但却绝不会比它更美。”
圣彼得大教堂在各个纬度而言都堪称巨大,也的确极尽华丽,也因此丝毫不能触动人心,贝尼尼的青铜华盖矗立于教堂中央,传说中圣彼得就安葬于此——这传说,和圣母无罪始孕、耶稣复活一样,最有教养的态度是闭口不谈私人感情,转而赞赏那精湛的技艺。
“崩坏的信仰大概就是这样,圣彼得大殿是他们穷尽所有力量,打造出力证信仰永恒的圣地,但本身就是信仰崩坏的最佳证明。美国人也差不多,技术越来越好,系统越来越精湛,但操作系统的人不行了,美国梦唱了这么多年,现在逐渐失落,找不到信仰,人就会变得危险,斯诺登、雷顿——现在已经没有美国梦了,雷顿接触到的都是他这样的人,用尽一切努力却还是恐慌地发现自己的阶级在逐渐下沉,你要让他为什么牺牲?”
他们在圣彼得大殿闲逛,点评着那些精致的雕塑,从艺术品收藏的角度来说,梵蒂冈的确是文艺复兴最大的宝库,“贝尼尼还有许多作品留在罗马,四河喷泉与破船喷泉都比这两件大作更美更动人,但我更喜欢他的《大卫》,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固然无可挑剔,但贝尼尼的《大卫》却更激烈——更能打动观众。”
偶尔也谈谈雷顿,就像是闲话家常一样随便,傅展说完h又去说贝尼尼,这话却比长篇大论更宽慰,李竺渐渐不想那么多了,也习惯了风险在外的感觉,“我也更喜欢四河喷泉,它的象征和隐喻都很迷人——更重要的是它在罗马,梵蒂冈的一切好像的确都过分正经。不过,米开朗基罗还是更胜过贝尼尼——米开朗基罗是不屈的,贝尼尼就不一样了,这些其实从作品里都能看得出来。”
傅展笑了一下,“是啊,不屈的米开朗基罗——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喜欢什么样的艺术家,这其实都没法瞒过人的,是不是?”
他的语气惯常是有些嘲讽的,李竺瞟瞟他:又在嘲笑她下不了手杀h。其实如果他执意要杀,她还能怎么样?他一直在嘲笑她的坚持,至少是对此不以为然,可她也想提醒他,他也喜欢米开朗基罗——什么样的人就喜欢什么样的艺术家,这是他自己说的。
但她终究没说出口,只是暗自一笑,不知怎么忽然又高兴起来,抓住傅展的胳膊抱在怀里,把头靠上去蹭蹭。
“你疯了?”傅展问她,但也没把手抽走。“怕不是这几天大喜大悲的,精神已经有点不正常了哟?”
“爱说什么就随你——我因为不用伪装高兴,行不行啊?”
放过h还有一点好,他知道系统在罗马,尤其是梵蒂冈的能力并不强。梵蒂冈当然也用电脑,也有监控,但摄像头并不多,而且,美国是个多民族为掩饰的清教徒国家——至少上层是这样的,基于宗教信仰的原因(很荒谬,是的,h也这么觉得),棱镜没有大肆入侵梵蒂冈的电脑,搜查教皇国的隐私。所以,傅展和李竺得以不穿假体,只是稍微化化妆掩盖肤色,就能在城国里到处晃悠。按h的说法,这里游人如织,凡是人流量过大的点,棱镜的表现都不会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