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渊嘴上说是有原则的人,其实他这个人还真是没有什么原则,否则也不会那么快就爬到了监察院的高位。不背叛不代表人品高尚,只是因为背叛的代价还不够而已。
一张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真的足够了。
顾渊写了张字条,那邱老板揣在怀里志得意满地走了。而顾渊则一直坐在那柔软得让人不想起身的沙发之中,呆看着茶几上那张充满了岁月沧桑的字帖。
他不是没想过这张字帖有可能是假的,不过这邱老板敢给他,也就不怕他去鉴定。
这《祭侄文稿》的背景是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与其子颜季明讨伐安禄山之乱时,被叛军围城,而友军见死不救,两人先后罹难。全篇是颜真卿在悲愤交加之下一气呵成,字字泣血,句句椎心,一纸的悲愤填膺,几乎满溢而出。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顾渊低声念着,忽然间就感悟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玄妙感觉。那种乱世之中,茫然四顾,却只剩孤独一人的寂寞和无助楼下的鞭炮声骤然响起,顾渊猛然间惊醒,表情复杂地看着茶几上的《祭侄文稿》。
这些东西,当真是蛊惑人心的邪物。
顾渊的眼神狰狞了起来,想要挥手把这字帖毁去,可是手指在碰触到泛黄的纸张时,却无意识地停滞了下来。
那只手,几次努力想要用力,却都颤抖着收回。
明明在抠动扳机杀人的时候,都会毫不犹豫,绝不手软……
唇边泛起一抹苦笑,顾渊最终放弃,抬手把这张字帖小心翼翼地卷好。
也罢,先留着吧。
等什么时候,可以和弟弟相认,把这字帖送给他,君顾肯定会非常高兴的……
第十二章:六对铜狮
傅同礼最近忙得脚不沾地,初步定的是正月十二出发南迁,所以给他们留的时间不长了。
虽然故宫从两年前就有南迁的计划,陆陆续续也都把国宝装箱,但真正离开之前,还是要把箱子再打开检查一遍,看看有无疏漏。检查下之前垫铺的棉絮稻草是否潮湿发霉,一个箱子里面能多装东西就在不损坏不挤压的基础上尽量多装,能多带走多少东西就带走多少。
尽管末代皇帝溥仪在离开的时候带走了一千余件书画和玉器,但故宫里尚存二十四万件以上的国宝。究竟哪些最先带走哪些要留下,故宫里面的人就先大吵了好几天。
故宫的工作人员,粗略地分三个部门:古物馆、图书馆和文献馆。古物馆之中,还分青铜组、玉墨组、木器组、漆器组、镶嵌组、书画组、裱画组、陶瓷组、金石组、钟表组……每组都有传承,或父子相传,或师徒相授。平时各组之间虽然相处融洽,也经常跨组合作,但实际上内心都觉得自己的组别最厉害,古物最珍贵。尤其到了现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更是掐得风生水起。例如那青铜组的章武,真是恨不得连太和门前的两对铜狮都打包带走。
傅同礼为了这件事都掉了好几把头发,最后解决的办法还是沈君顾出的。除了评级的特等文物必须第一批运走之外,其余的车厢份额全都靠抓阄来决定。一切都交给了老天爷。这下倒是没人再纠结什么了,都靠运气来给自己负责的文物赢取车票。
为了沿路的安全,方少泽拿来了一个电话名单,傅同礼在他的示意下,亲自给行政院以及沿途经过的各地方军政长官打电话,要求派队伍沿路保护。
宋子文宋先生也亲自发表了一份声明,表示北平故宫的文物是属于全中国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动用;迫于战火将近恐有闪失,才暂时南迁以避战祸,等北平安定下来之后仍然会运回。这封电文下发至北平各部,在各大报纸的专栏上也有登载,至此,熙熙攘攘吵吵闹闹的檄文大战也告一段落。
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像是风平浪静了,私底下却暗潮汹涌。
傅同礼忙得焦头烂额,倒是没空去注意这些。
正月初十,正式的起运通知下发,傅同礼在交泰殿给大家开了一次大会,分派跟随文物南下的人员,和留守人员的职责安排。比较重要的元老们,傅同礼都在之前征求了他们跟随或者留守意见;而小辈们的意见就不用参考了,他们一般就是跟父亲或者师父反着来的。例如书画组的孟袁兴选择留守,那么孟氏兄弟两个就要跟着文物南下,做沿路保护和到南京之后的整理工作。这也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哪怕一方出了差错,还有另一方存世。
不光故宫里的文物很珍贵,他们这些工作人员也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不说别的,就孟袁兴临摹古帖的能力,几十年的功底,整个中国也很难找出第二个来。毕竟也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坐拥整个清宫的书画收藏,想要看哪张字帖就有真迹放在眼前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