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9页

深空之下 最终永恒 508 字 2022-11-30

陈博士摇了摇头:“不,还有后两种方法,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第三种:利用人造黑洞的串联振动!”

在这位学者的解释中,于易峰听明白了基本的意思。

引力波发射的基本原理是具有极高质量密度长弦的振动。

“如果,将一连串的微型黑洞连接起来,进行‘振动’,实际上就能制造出规模比较客观的引力波了。”

“只要损耗一万克质量,就可以传递一到两个信号,银河范围没有问题。我们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难点,但是技术上……尚且无法造出大质量的黑洞。”

人类在强子对撞机中,已经能够制造超小型的微型黑洞。不过这些黑洞转眼就会蒸发,不能长久保留。

于易峰看着陈博士淡然的语句,心中一凛,人类的科技真的是越来越危险了,先是反物质,现在还想制造黑洞。

不过黑洞这种东西,于易峰稍微有所了解。

对于人类来说,强子对撞机中制造的速度远大于蒸发的速度,危险性当然远远不如反物质……当黑洞质量不大的情况下,它的万有引力极低,连一个质子都吸收不进去,更何况毁灭全世界了。

“没关系,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大黑洞的制造方式,或者寻找到天然的只有亿亿吨级别的黑洞,或许能够更多的收获。”

陈博士继续说道:“还有第四种,最简单的方式,利用某些暗物质扭曲空间……通过暗能量,暗物质,模仿引力波的方式,向外界传递空间涟漪。”

“这种原理和曲率引擎非常像,只不过从构建曲率泡,变成了向外发散。”

“我认为这种方式是最简单的,就算l2级别的文明也能够实现!”

第一百四十八章 九十八年!

于易峰从会议室中走出的时候,还在思考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规划。

“大幅增加人口数量、反物质武器、引力波广播技术、纳米技术、暗物质理论、更多更强的飞船……”在未来,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发展。

科学与技术,两者紧密联系,却又相互分开。

科学偏向于理论,相当于一颗“大树”的主杆,具有指导性作用。而技术是将科学转化为实用,是主杆上的分支。

两者的出现,实际上有一定的前后顺序,也就是……一定的滞后性。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深入,这种滞后性,正被拉得越来越长……

法拉第发明了发电机,四十多年后才有电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在发现几十年之后,才研究出原子弹。

还有更多更多的科学,人类根本没办法,将它转变成可以利用的“技术”。

这种“转换”,需要经验,需要积累,需要聪明才智。

譬如说在标准模型中,除了引力之外,其他三种基本作用力,早就已经统一。

但人类始终没办法,将电磁力转化为强相互作用,也没有办法制造出强度夸张的……强相互作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