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物资匮乏,就算在大城市,有些紧销物资要想买到手,都得头天晚上就去排队。
百货大楼的有些柜台,常年装着铁围栏----不是铁的,容易被挤坏。
别说电视机、洗衣机这样的大件了,就连床单、毛线、布料、皮鞋等等,来了新货,都会引起轰动。还没开门,外面已经是人山人海;开了门,群众一窝蜂的往里挤,柜台挤塌了、人挤伤了之类的事情,经常发生。
婶婶说这些都是好东西,一点没说错。
“咱家斜对门的老徐家,就一个闺女,宝贝得不行,闺女就要出嫁了,想要块香胰子,要两块颜色鲜亮的好布料,死活就是买不来。”婶婶一边帮着常翠把东西搬到里屋,收藏好、藏好,一边喜孜孜的说着话,“老徐家儿子多、壮劳力多,有几个还会干泥瓦匠,要是你肯给香胰子,再给块布料,老徐家肯定愿意出人出力。”
“那敢情好。”常翠想到自己的新房子,心里热呼呼的,“东西这么多,咱们自己也用不完,均给他们也行啊。婶儿,你把东西分开放,咱们自己用得着的,放这边……”
“咱自己不用。”婶婶是从旧社会苦过来的人,吃苦受累都习惯了,特别节省,“婶儿知道你心好,孝顺,我和你二叔都老了,啥好东西给我俩也白瞎了,不用。”
常翠还想劝,婶婶堵住她的嘴,“你往后还要养叶儿呢,能多攒点,就多攒点。你一个女人,养孩子是容易的?”
把东西全都藏好了,婶婶才满意了,“这会儿家里没人,就咱俩知道。回头啊,除了你叔,谁也别告诉。”
婶婶大半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好东西,大概是太兴奋了,话比平时多,唠叨了好一会儿,常翠都插不上话。
婶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忽然拉起常翠的手,苍老的、满是皱纹的脸上,神色异常郑重,“翠啊,一定不能露富!记住了,可不敢露富!”
“我记住了,婶儿。”常翠知道婶婶是一片好心,满口答应。
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个道理。
七十年代,大家伙都穷,常翠一下子得了这么多好东西,要是让人知道了,说不定会眼红嫉妒,生出是非。
好事接二连三。这天,韩白义亲自登门,把常翠和韩叶的口粮给送来了,“大人一百斤细粮,两百六十斤粗粮,孩子减半。这是你和叶儿母女俩的口粮,老韩家不刻扣。”
“谢谢白义叔。”常翠是真心感激,“老韩家还是好人多。”
韩白义摆摆手,连脸上的汗也来不及擦,就匆匆忙忙的走了。
“韩队长还是讲理的。”婶婶把粮食帮着收起来,“我听你说了王桂花往粮食里搀土疙瘩的事,我恨不得找上门打她一顿。那是粮食啊,粮食能随便糟蹋?天打雷劈!”
韩白义才送过粮,唐老九就来了,“你一个女人家离婚带娃不容易,韩家不给你粮食,唐家给。”
唐老九可就大方了,送的全是细粮,有白面,居然还有大米。
七十年代的中原地区,大米不常见。
对于青池子公社的社员来说,大米饭和肉一样难得。
常翠见唐老九这么守信用,其实有一点意外。
唐老九属于群众口中的混人,名声不算好,没想到说话还能算话。
唐老九既然有这个优点,常翠觉得应该奖励,“唐九哥你可太客气了,连大米都送,这怎么好意思?对了唐九哥,有瑕疵的布,收购站要吗?”
唐老九点头,“要,当然要。”
现在物资短缺,有瑕疵的布在农村也是畅销的,不愁卖。
“邻市刚成立了一个布厂,经验不足,颜色不均匀,但质量还行。”常翠把地址告诉唐老九,“才成立的新厂,销路还没打开,布卖不出去。你要是上门买,肯定能便宜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