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南越人少,手工业还不够发达。广州的货物大多是南来北往的商贾带来的,几经倒手,货物价格已经涨了不少。
因此刘子岳准备派范炎北上一趟,去江南采购一批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到秋天,再带上棉布与白糖,装满满一艘船,前往南洋。
范炎北上后不久,苗家的船队也出发了。
时间跨入了七月,越发的炎热,就连兴泰的开荒都停了下来。
倒是织坊还在继续,因为织坊整日在室内劳作,不怕日晒。
许多勤快的农民闲不下来,见无事可做后,不少人找上了谭婆婆,想到织坊干活,打短工。
一个两个还行,这么多人,谭婆婆做不了主,只得询问郭诚的意思。
郭诚早得了刘子岳的授意,尽可能地多培养会纺纱织布的人,因为今年棉花的种植面积扩大了一倍,产量肯定比去年多。
刘子岳不打算卖棉花了,准备织成棉布卖,因此需要不少的纺纱织布工。
郭诚便挑了些手脚利索的,留了下来,跟着谭婆婆学习,成为第二批织工。这样一来,织坊的人一下子突破了一千。
等到八九月,气温缓慢下降,棉花采摘后,这批人正好可以用上。
刘子岳接到郭诚的信后,满意地点了点头,郭诚也能独当一面了,手底下的人越来越能干,一个个都快能独当一面了,估计要不了几年,他就可以彻底当甩手掌柜了。
真是越想越美,说不定他能够二十岁就退休。
就在刘子岳美滋滋的时候,于子林来了。
刘子岳诧异地看着他:“于大人要过来,怎么没派人送封信来?”
于子林笑着说:“这不是临时起意吗?臣去了高州一趟,探望公孙大人,回去的路上,去兴泰转了一圈,然后琢磨了下干脆过来找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