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之下,私盐要好很多,无论是色泽还是纯度都要比官盐高出一等。
刘子岳将盐放了回去,笑道:“不错。”
得了他的首肯,盐场开始继续产盐,八月两个盐场的产盐量便达到了五万多斤。这个数字虽不少,但冉文清还不满意,继续带人扩建盐场,提高产量。
两个盐场建成后,最显著的变化便是南越本地人不用再吃外地运来的盐了,盐商们都拿着盐引去两个盐场拿盐。
少了繁杂的运输环节,广州食盐的价格降到了三十多文钱一斤,而且食盐的品质更好了,白如雪,简直是物美价廉。
很快本土的食盐便取代了外地运来的食盐。
到十月,本地市面上已经很难觅到外地食盐的踪迹。
同时,两大盐场的产量也开始翻倍,到十一月,一个月的产量已经逼近二十万斤的大关,所出产的食盐不止能够供应南越本地百姓所需,逐渐还有多余的能够卖到外地。
这一年朝廷多发了百张盐引,不少盐场都排起了长队,要等许久才有货,如今听说南越有现成的食盐,而且质量非常好,于是商人们干脆拿着盐引到南越采购食盐。
刘记商行和山岳商行,开始对外售卖食盐,两大盐场继续扩大产量,渐渐地成为了刘子岳手里一只下蛋的金鸡,成为继白糖和棉布之后,刘记商行最重要的一项收入来源。
预计到明年就能将投进去的四十万两银子赚回来。
盐场步上正规后,新一年的白糖也出产了不少。
黄思严做好了准备,去大景各地采购了各种广受外商喜爱物资,加上兴泰生产的白糖、棉布装了满满一大艘船的货物,准备南下干票大的。
这次他仍旧是与苗掌柜一起南下,两只船队商量好,一同出发,等到了南洋再分开,走不同的路线,这样在路上彼此之间有个照应。
只是他们还没出发,就有一队番邦商人仓皇逃到广州,向官府报了案,说在海上遇到了一群海盗,所携带的货物被洗劫一空,还有不少船员被杀。
剩下的几人看情况不对,赶紧放下一艘小船逃走。但这群人在海上不走运,遇到了巨浪,小船被打翻,最后还是几个出海捕捞的渔民救了他们才捡回了一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