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丫鬟在旁边,生怕秸秆燃烧后的浓烟呛了杨母,便一只手捂着鼻子,另一只手抓了大蒲扇给杨母扇风。
其他的丫鬟仆子们则站的远远的,看样子是想劝的,可杨母抬眼瞪过去,便没有人敢上前一步了。
杨母也是纯粹吓唬人,回过头来,又一脸笑眯眯地看着身边的丫鬟,佯嗔道,“别扇我,我不热,扇炉灶,火不够旺了。”
“哦,哦哦。”小丫鬟又去扇灶膛,看着秸秆燃烧的速度又去抓了一把秸秆塞了进去。
杨怀仁摇摇头,今天老人家排着队的给他添乱。
杨母的贴身丫鬟见杨怀仁走过来,忙上前行礼道,“老夫人又想念煎饼的味道了,所以……”
杨怀仁也没有责怪她们的意思,娘亲的脾气,他是知道的,想吃什么了,就自己动手,也不会刻意地去使唤丫鬟仆子们。
只是这样一来,像春儿一样的丫鬟们,心里就很愧疚了,让老夫人干这样的粗活,似乎总是说不过去。
可惜她们也不是没想过要替杨母去烙煎饼,可惜烙了一次,杨母说味道完全不对,才再也没有让她们代劳,之后便恪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家训了。
也别说,杨母出身农家,烙煎饼的手艺那还真是一绝,杂粮糊糊往鏊子上一倒,另一只手上的刮尺便灵巧地摇动了起来,糊糊很快均匀地被涂抹在烧热的鏊子上。
糊糊受热很快固化成煎饼,杨母又用竹片子当做了铲子沿着煎饼的边缘铲起来,最后折叠成固定的形状铲到旁边的簸箕里,一张金黄色的煎饼便算是烙好了。
整套动作熟练流畅,又带着一种朴实和重复的美感。
杨怀仁看着母亲的手艺,无法不赞叹,这不就是“秀美食”在生活中的典范吗?
中国人的美味,讲究色香味俱全。而食物发展到后世的直播时代,便又给美食多加了一样考究的标准,秀。
年轻人都爱秀,也喜欢看别人秀,像把美食的整个制作过程秀出来给食客们看,其实在宋代就已经有了。
夏日夜市上的小食摊,就是秀美食的最早雏形。
随园牛肉面诞生已经有些日子了,拉面的技艺早已经不是秘密,东京城里最大的舟桥夜市里,便有专门展示拉面技艺的面摊。
一团面,在拉面师傅的手里辗转腾挪,然后飞舞着变成拉面,这个过程本身就具备了吸引食客的效果。
即便表演拉面的面摊小贩没有味道绝佳的卤汤,食客们也是明白,夜市上的拉面,味道是没法跟随园的牛肉面相比的。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光顾这样的小食摊,因为逛夜市本身也不是单纯为了吃,走走看看,吃吃喝喝,是带有休闲娱乐的目的的。
食客们一边吃面,一边欣赏拉面师傅的表演,不仅仅是增加了食欲,也增加了不少的乐趣,而且这种小食摊的经营形式,也让夏日里每到了夜晚便无聊的大宋百姓们的夜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
如果这年代有了直播,那么这个小摊贩一定会获得不少的粉丝们刷起来666。
王明远来庄子上看望女儿,就跟杨怀仁提了这件事,说的虽然很平淡,但那意思,是有些气不过的。
杨怀仁其实很理解这位老丈人的心情,不过也没法改变他这个小买卖人的思想局限性。
拉面虽然是杨怀仁发明的,但他一开始也没打算当做自家的传家手艺一般藏起来,从他和十三家城内大酒楼开始了合作的那一刻起,他就明白拉面的技艺早晚会传出去的。
何况杨怀仁本来的目的,也不是单纯用自己的手艺赚钱,因为他的厨艺比起当下的厨师们来说,范围和广度都是超前的,技艺太多,不需要都揽在自己怀里当宝贝。
适当的把这些技艺传出去,传到民间,让更多的大宋百姓享受到更多种类型的美食,才是他愿意看到的,要不然,他也不用费劲又费钱的去开设了庖厨学院了。
不过老丈人既然提醒了他,他还是要做出些表示的,耐心地解释了半天,王明远好像还是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