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文人执政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如果现在换了他这样不伦不类的人掌握权柄,恐怕朝堂的斗争比以前还要猛烈。
杨怀仁从最开始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保持清醒,在保证大壮可以得到他应得的皇位之后,他便告诉全天下人,他还是不会进入朝堂,参与到朝政中去。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杨怀仁认为凭他手上这点兵将,去和全天下的读书人作对,似乎太傻了,那完全是找死。
只是有些事他也不得不考虑,比如未来辅佐大壮的那几位相公,有的是不能留了。
比如章惇,这个人严格来说不是一个奸臣,更不能说是一个坏人,对于一个执着于人生理想的人来说,某些方面还是值得人肯定和钦佩的。
只是章惇的做法太激进,为人也太激烈,所以他掌握朝堂的大权,只能让党争愈演愈烈,永无休止的争斗下去。
他很有才华,也同样有远大的理想,只是实现理想的方式似乎过于理想化了,忘记实现理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天下的百姓。
改革是必然的,可你改革的步子迈的太大,扯着蛋了还不肯停下来反思,这就有点过分了。
一部分百姓得到了切实的好处,可更多的百姓,还有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损失更大,这不是改革,这是胡闹。
连一千年后的改革都是在不断摸索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缓慢的循序渐进,在现在这个时候你想一蹴而就,就显得激进和过火了。
所以让章惇继续担任宰相有点不太合适,特别是在大壮将来继位的初期,选择一个温和一些的宰相才能让政权温和而顺畅的过渡。
可要用什么样的方式让章惇下台呢?
杨怀仁也不是没想过用激烈一点、暴力一点的方式,逼迫章惇辞官,可那样天下人会觉得杨怀仁是在抢班夺权,到时候遇到的反击也会非常猛烈。
他觉得他应该能想到一个更加理所当然的温和方式,让章惇主动把朝堂上的权力交出来,让所有人都信服,也不会掀起轩然大波,搞得朝堂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