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页

刘备见他神情,心里暗暗计较,如他这样一问,想必是在考验我了。刘备赶紧端端身子,伸手一请:“我们还是边走边说,想我等到城下时,曹宏已经伏法了。”

中年汉子大慰,回身跟老母一商量,见老母点头了,便即搀扶着她往回折去。

刘备在这时其实已经把要说的话思索好了,见他们都同意回彭城,便是心里畅快不已,说道:“适才先生说到流民问题,我早有思及。这次我来彭城,便是为了此事。只是没有想到彭城国会有如此严重,一走便是成千。说来这伙流民多为兵荒所致,若是天下太平,也不致如此。观此一国,举一反三,便知天下之势矣。哎,看来也只有结束这种乱世局面,才能看得见‘却走马以粪’的盛世吧。”

中年汉子大悦,点了点头,道:“使君有此大志,某深为佩服。所谓‘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明矣明矣!”

刘备得他赞誉,高兴不已,但也不能表露出来,只忧伤其面:“某身为一州牧守,却让此等事发生在咫尺,说来深为惭愧!”

中年汉子摇了摇头:“这流民问题‘生于乱’一点也不错,但也不全然。”

刘备拱手道:“还请先生多加赐教!”

中年汉子将老母交于夫人之手,捋须道:“其实这流民问题也不是一日两日了,早在战国时期便即出现。《吕氏春秋·高义篇》里就说到这‘宾萌’二字,即客民,也就是流民也。到了武帝元封四年‘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报者四十万’;征和二年的诏文中,又有因官吏‘兴美田以利子弟宾客……下吏妄赋,百姓流亡’之说法;昭帝始元四年的诏文中,又有‘比岁不登,民匮于食,流庸未尽还’。宣帝地节三年,称‘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元帝即位初,‘谷贵民流’……”

刘备见他越说越激昂,听来不由义愤填膺,也是不由跟着摇了摇头。只转耳过来,听他接着说道:“……到光武建武十三年,就因‘米谷荒贵,民或流散’……顺帝永建六年,‘连年灾潦,冀部尤甚,百姓弃业,流亡不绝’。直到桓灵二帝,‘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1)……”

顿了顿,“而这些流民一直都得不到妥善安置,无处可依。最后,他们只得铤而走险,才最终导致了张角的蛾贼之乱也。”

中年汉子说到这里悲不自禁,暗暗叹息:“使君,你现在终于知道这‘流民’非止战乱所致,亦可说是流民成就战乱了吧?”

刘备点了点头:“流民变成流寇,流寇然后变成反贼。其实不管流民、流寇还是反贼,说到底,他们都是百姓。所以,只要有饭吃,日子过得下去,流寇变成了好百姓,否则好百姓也给逼成了流寇。(2)”

中年汉子不由哈哈一笑,伸手抓住他手腕:“使君能够明白这些,那么就是我们百姓之福也!”

刘备问他:“若处理好流民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先生说对不对?”

中年汉子赞许的点了点头:“那么请问使君,使君准备如何处理这流民问题?”

刘备慷慨激昂的道:“出榜召回流民,给济土地耕犁,使其恢复生产,安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