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以前,他肯定一点也不在乎这些,他甚至会为某种义气,而奋不顾身也要拿命去拼。就比喻他刚接手徐州之际,正是百废待兴,他却因为袁术对他周边使了小小动作,而毅然决然向他这个家世不简单的四世三公之后发起反抗。这算得是“义气”,一时不忍,难忍之气。当然,这是他前期的,那个刚刚脱离帮派义气的更哥。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性格也渐趋脱离了“义气”,而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大局之上,以包容天下的心态,包容了一切。
比喻,豫章一败后,他并没有急着去向袁术报仇,因为他心里很清楚,他最大的敌人并不是他。
他的理智终于战胜了他原来那满腔的义气,转而变得理智了,处处做事都有为了大局考虑了。
而为了大局,他自然要失去些什么。
比如,这种得之不易的“义气”。
等到义气渐渐磨灭的那一天,也就是他完成自我的升华的最后时刻。
当然,世间万事万物,有得必有失,有舍必有得,这是必然的规律。
他得到了高官,失去了低禄。
他爬得高,也感到了高处不胜寒的苦楚。
一个“孤”字,道尽无限的沧桑!
一个高高在上的“明公”,更是一条界线。一条“义气”与“理智”的界线。
本来,他以为这种冲动,这种义气不会再来了。但当鲁肃为了保住他的定都,以身涉险,身受重伤时,他知道,他的内心澎湃了,那种消失已久的动力又回来了。那是种朋友间的义气,那是种正的能量!
当他会为了鲁肃,而治这么多人的罪,要杀死这么多人的时候,他就知道,他内心的“侠气”并没有消散。
但对于一个掌舵人来说,这种“气”是要不得的。
历史上,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关羽被孙权所杀,张飞急着要为二哥报仇,不免脾气如火山爆发。于是,动辄鞭挞士卒,以致健儿为之怒,趁他睡着的时候,割走了他的脑袋。这是为义气而死。之后,“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又倾全国之兵,不顾大臣反对,毅然决然走上白帝城的不归之路。这,不可谓不是“义气”。可怜刘备磨练了半身的“假仁义”,到底是败在了自己的一时不忍之上。义气虽好,千万别贪杯啊!前车之鉴,前车之鉴。
有鉴于此,所以在听到鲁肃的劝说后,刘备又很快回到了那个理智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