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页

在大军到来之前,杜如晦来杜府看他的孙子、孙女,其后与杜荷聊天时。

杜如晦便说道了此事,很严肃的告诉杜荷,让他做好被弹劾的准备。

杜荷还不以为然,觉得杜如晦有些多虑了,自己好说歹说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哪能说弹劾就弹劾。不过,还是决定依言而行,想不到竟真如杜如晦所料。果然,身在朝堂,想撇开争斗,都不可能。只是不知究竟是谁向他下手,难道是长孙无忌?

这倒是杜荷冤枉长孙无忌了。

长孙无忌还没有蠢到这个份上。

一切还是李泰在作怪,那日的满月宴会,李泰服气离开。他性本孤傲,见杜荷不识抬举,也断了拉拢杜荷的念头,打算给杜荷一个教训,让他知晓一些好歹,明白与大唐未来太子为敌的下场。

于是乎,动用了世家的力量,来找杜荷的茬。

那个告杜荷是侍御史是荥阳郑家的女婿,刚刚被提拔为侍御史不久,急于在李泰这位大唐未来太子面前立功,也担下了这个任务。杜荷提前返回长安一事,人尽皆知,无法抵赖,正是因私废公的举动。

只是杜如晦老谋深算,在官场混迹多年,以如老油条一般,将各种手段都玩得圆润自如。他知官场上不可能没有敌人,哪怕在如何逢源,也会有人暗自敌视。杜荷早已是开弓箭,出头鸟,不可能没有敌人。

故而在事先就知会了杜荷……

第七章 功大,不得不赏

细说起来,杜荷的罪名,可大可小。

古人忌讳因公废私,在他们眼中,天大地大,国事最大。

杜荷出征在外,未等大军凯旋,为了私事,弃麾下兵马与不顾,离开前线,返回长安。

这一离开,有千万种可能。

大军未归,也就意味着战事没有结束,即便薛延陀已经覆灭,在敌我不明的草原上依旧有遇敌的可能。就算这次侥幸没有遇敌,那么此风一开,以后人人都效仿杜荷,都如杜荷一样,在大军未撤军之前,离开前线,那么军法的颜面何存?此风一涨,前线的军队受到袭击,导致前线大军溃败。这罪责又怪在谁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