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国,你休要胡说。”杨国忠一直对李昌国不爽,终于抓到李昌国的小辫子了,大声呵斥:“陛下功盖三代,远超秦皇汉武,你竟敢胡言乱语。”
李隆基的心情极度之好,本是讨一个好听的说法而已,按理说,只要稍懂点人情世故的人都会凑凑趣趣。李昌国的话的确是与李隆基的期待不符,群臣为李昌国担心。
陈玄礼就要为李昌国开脱,却见李隆基哈哈一笑,道:“好个李昌国,朕本想讨一欢喜说法,你竟然不给,惜字如金啊。不过,这才是好样的,诤臣自古便如是。”
杨国忠大为失落,多好的中伤李昌国的机会啊。
“丹青史书才是最好的评价,这话很有理。”李隆基笑眯眯地点头,道:“秦皇汉武为后人诟病,然而,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丰功伟业。由是可见,自古以来,帝王的功业不是因为臣子说好就是好的,不能因为有人骂你是坏的就一无是处,而是记在丹青史书上,任由后人评说,这才是真的。”
“陛下圣明!”李昌国这次是真的服气了,李隆基是个明白人,并不因为自己平定了吐蕃而沾沾自喜。
“朕的功业是很大,可是,却不能与秦皇汉武相比,因为他们开创的是格局,华夏的统一格局。”李隆基也是个明白人,笑道:“若是朕能把大食灭了,那样的话,朕之功业才能超过秦皇汉武。”
开创格局之艰难,远远胜过征服吐蕃。
“好了,不说这事了。”李隆基挥挥手,接着问询一些细节问题。他最感兴趣的就是从天而降攻打破壶口一事,掏根掏底的问。
这事有些超过李隆基的认知范畴,李昌国费了好一通口舌,才给他解释清楚。
李隆基问完了,群臣又问。不多一会儿,李昌国、郭子仪就给一众大臣围了个水泄不通,问东问西。李隆基笑眯眯地看着,听着李昌国、郭子仪为他们解释。
李昌国、郭子仪这里要位高权重之人才能前来问询,一般的大臣不可以有此等资格,他们转而来到将士们身边,问来问去。
对于此等事,将士们是百说不厌,有问必答,而且他们是粗喉咙大嗓子,跟打雷似的,震得群臣耳朵嗡嗡作响。群臣虽是生厌,却是好奇心太盛,只得强忍着。
时间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一转眼,竟然到了天黑之时。
“时间过得真快。”李隆基笑呵呵的,抬头一看,竟然天黑了,挥手道:“摆宴。”
太监、宫女、杂役忙碌起来,没多久,就把酒菜摆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