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了皇帝的字,就如见了皇帝本人,行礼是必然之事,这举动合符这里的规定,那些因适才之事对陈晚荣不爽的读书人郁闷之情稍解。
“站住,你们做什么?这是国子监,朝廷重地,等闲人不得入内!”从国子监里出来五个身材异常高大的兵士,拦住去路,喝问起来。
唐朝的国子监占一坊之地,有一千多间学舍,规模太大,皇城内放不下,是以建在皇城外面,是唐朝唯一不在皇城内的“中央机构”,守卫自然森严,在这里见到兵士,实属正常。
郑宛如笑道:“索大哥……”带队的军官脸一板,斥道:“郑宛如,少嬉皮笑脸的,我在办正事。”
“索大哥,我也在说正事。”郑宛如脸上的笑容消失,介绍道:“索大哥,这位陈再荣陈先生奉国子监之命应试,特来报备。你知道的,这次应试可是太子主持哦。”
后面一句话是在提醒这位姓索的军官不要太无礼,陈再荣是能见到太子的人,后面的话大家都明白。索姓军官冷笑一下道:“就是见皇上,也得这么办,验文书!”
对他这种不畏权贵的品德陈晚荣很是赞赏。陈再荣取出文书递上,索姓军官验过道:“原来是陈先生,请恕无礼。您请进,这两位得做什么的?”
郑宛如介绍道:“这位是陈再荣的兄长,特的送陈再荣报备。这是我姐。”
索姓军官没有说话,看着陈再荣,陈再荣明白他的意思:“索大人,郑年兄说的是实话,这是我哥。”
“那你们进去吧。记住,得守规矩。”索姓军官手一挥,带人退下。来得快,去得也快。
郑宛如解释道:“国子监虽是朝廷重地,比起皇城里宽松多了。家人、朋友来访,都可以见。”
国子监虽是为朝廷培养人才,是官学,毕竟是学术机构。学者之间走访、交流学术是必然之事,要是规定太严苛,不准见面,反倒抑制了学术的发展,对这点陈晚荣很是赞赏。
“这是井亭,东面这门叫敬持门,通孔庙。每当祭祀之时,这里的博士、生员进进出出,人来人往。”郑宛如真是个好导游,逐一介绍。
从中间大门进入,陈晚荣一下子惊呆了,学舍一幢接一幢,宽大明亮,一眼望不到头,就是现代高等学府也没有这等规模。陈晚荣是高等学府的高材生,万未想到国子监竟然如此宏大,不惊讶都不行。
郑晴和陈再荣也是讶异。郑宛如笑着介绍:“武德元年,高祖下旨办学,修建国子监。那时的国子监不大,只有四百来人,都是朝廷官员子弟,没有四门俊生。到了武德七年,战事平息,天下一统,高祖扩建了国子监,设立子四门学,百姓庶民可以凭才艺进国子监求学。
贞观年间,太宗皇帝下旨大征天下儒士,充实国子监。太宗皇上数度临幸国子监,国子监因此盛极一时。增修学舍一千二百间,扩大了太学、四门学博士和生员,才有今日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