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页

这个时候,朱祁镇真有几分焦头烂额了。

朱祁镇正式接管朝廷大权的一年,是一个不寻常的一年,一开春,朱祁镇接到的都是坏消息。

杨荣与黄福相继驾崩。

朱祁镇一连缀朝数日,以致哀思。

对杨荣与黄福身后哀荣极其推崇,甚至想为杨荣赠伯爵,子孙世袭枉顾。

还是杨士奇打消了朱祁镇的主意。

一来,这有些太重了,杨荣虽然有功于国家,但在靖难之中却没有参与进去,又没有开疆扩土之功,不符合封爵标准。

二来,而今明眼人都看出来,文官整体的崛起。建安杨家出了杨荣,妥妥的书香门第,名门望族。他们未必想成为勋贵。

不过朱祁镇,姿态到了。

朱祁镇这样做,一来对杨荣心中是有愧疚的。二来也是拉拢杨荣下面的人,收拢人心。

而杨荣的后事到此还不是结束。

黄福还好,南京镇守大臣虽然重要,但是只需选一老臣镇守即可。而杨荣的位置却更重要了。这代表着宣宗皇帝定下的辅政五大臣格局被打破。

剩下的四个人之中,张辅负责军务,但是不会将手伸到文官这边,杨士奇与杨溥固然是行政老手,但是年纪都大了。有些力不从心了。胡濙也不年轻,精神虽然不错,但也承担不起,这么繁重的政务。

所以,内阁添人。势在必行。

但是谁进入内阁,谁不入内阁,甚至是填补几个?

这都是一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