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页

郑杲出身荥阳郑氏,而荥阳郑氏虽然也是山东大姓,但是在初唐时期,日子过得并不算好。一则大唐创业那会儿,他们家猫在洛阳跟王世充混过一段时间,二则初唐政治风潮中又错站队,跟太子李建成互动比较密切。

郑杲如今官在天官侍郎,司职典选,已经是荥阳郑氏于时局中难得的头面人物。

而这样的人物,也需要依傍一个更上层的人物,在此之前,其人未显,老三、老四都傍不上,至于武家诸众,也实在不符合这些正经山东高门的审美观。

在这时候,李潼递出橄榄枝,而且其人能够递补天官侍郎,直接原因也是李潼弹劾武三思所致。有这一层缘由,彼此交往起来也算顺利。

当然,眼下正值选月,典选官员们也是群众瞩目,就算有什么交情发展也不好摆在明面上。甚至就连约定前往郑家祝贺郑杲荣登南省官长,都定在了明年春日。

有鉴于目下黑云压城的严峻形势,李潼也只能在心里盼望郑杲能熬过这一轮风波,不要让这来年长约、贺喜成了话别乃至于吊唁。

不过,虽然彼此之间不能更加情炽一步,但能跟这样的司选官员达成默契,也令李潼受益匪浅。

唐代选官任官,虽然已经形成一些定式,但是司选官长的主观意图仍然占了很大的比例。

像是贞观年间的马周、高宗朝的裴行俭、薛元超等人,都因司职典选、知人善用而著称。

而这些人身后声誉得到褒扬称赞,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归咎为大量选官失意者们心理作祟,我所以不登大位,不是我才器不足,而是没有遇上那种知人善用的长官。

人才高低,本身是没有一个标准的。人人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自然也就难免口舌。所以开元年间,裴光庭担任宰相的时候,引入《循资格》,以年资作为官员授用的一个重要标准。

此法当然是褒贬不一,非议者主要集中在不问才能、只凭资格,鹤发老叟、自登高位,所以施行不久便被叫停。

但凡事想要受其惠利,自要受其弊病。天宝名相杨国忠,倒不是凭资格选出来的人才,身兼几十职,以一人之力做成了房杜姚宋四个人加起来都没干成的大事业。

权贵们所以抨议循资格,就在于此法太过透明公开,让可操作空间大大缩减。寒士们抨议此法,那就是谁不希望自己平步青云、四时仕宦?

李潼现在当然也是不喜欢循资格,他门下故员多有秩满而守选者,现在既然走通了典选主官的门路,当然是要大行方便。他本来就起步晚,如果还不偷步,那真是等死吧、没救了。

对于门下故员,李潼心里自然也有轻重档次之分,首先需要关照的自然是刘幽求等一批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