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内的寺观各要击钟三万杵,造福冥中。禁屠宰13日。分封在外地的亲王、郡王、王妃、郡王妃、郡主及文武官均于本地面向宫阙哭临致丧。
到处都是白,到处都是人,眼中看到的也都是悲伤,耳朵里听到的也都是哭泣。
崇祯帝在位十七年,国穷民困,内外交逼,对朝臣也多是朝用夕罢,没有长性,更兼肝火旺盛,对臣下极其严厉,动辄就是下狱,是一个真正的察察之君,因此,某种意义上讲,群臣对崇祯帝的大哭,不过是君臣的大义,心底里却未必有多少怀念崇祯帝的私情。
正如陶潜诗中所言:“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但另外一方面,崇祯帝的勤俭克用、操劳国事、宵衣旰食,却也为臣子们所敬仰。
崇祯帝谥:刚明恪俭奋武敦仁懋孝毅威皇帝。
庙号威宗。
为什么是威宗?
猛以刚果曰威,猛则少宽。
比起思宗、毅宗,威宗其实更能体现崇祯帝的性格特点。
面对礼官群臣商议的谥号和庙号,朱慈烺准了。
明神宗的神,明熹宗的熹,崇祯帝的威,其实都恰如其分。
儒家所谓的盖棺论定,这四个字对普通百姓或许不太准,但对皇帝却有相当的意义,清代以前的皇帝,你一生做了什么,死后留下什么,不用等历史,礼官就会先对你做一个基本的评判,谥号就是评判的浓缩。
明代皇帝的谥号和庙号,并非全是赞美之策,比如明神宗,他的神字,其实就含有一定的贬义,但清代以后,帝王完全控制了文官集团,文官变成了家奴,谥号完全成了赞美,且越来越长,如此以来,谥号也就失去了评判的初心,不再有盖棺论定的意义。
……
二十七日后,大行皇帝出殡。
六十四人的“引幡”在前,灵幡飘扬,几乎是要遮住了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