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府。

诸葛亮正襟危坐,严色肃面,听马谡说起这一路上的经历,当说到“三马换二牛、二牛换四狗,四狗换一驴,一驴被人索,还搭上了几万大钱,最后张休只好亲自上阵拉车”的时候,马谡捧腹大笑道:

“丞相你是不知道,我那个部将张休啊,可太有趣了……”

诸葛亮听得连连摇头,却是未笑。

不知道从何时起,他就突然发现,自己不会笑了——除了北伐大胜,其他任何事,似乎都不值得开怀大笑。

所以他最近几个月,一直很严肃。

诸葛亮摆了摆扇子,点评道:“虽历尽波折,最终还是在十天内赶回了成都,比预计时间整整早了二十天。你的部将张休虽显憨蠢,却也不曾误事……咦?幼常,你似乎意有所指啊!”

要不怎么说,和聪明人说话就是省事呢。

我这边刚暗示了一下“凡事不必事必躬亲”,那边人家丞相就悟了……马谡拱手恭维道:“丞相睿智,马谡佩服。”

诸葛亮顿时沉吟不语。

这个活生生的案例,对他触动很大。

没错,张休的确看上去又憨又蠢,一路上接连被小民小妇坑蒙戏弄,但实际上,他并未耽误马谡的行程。

哪怕最后三百多里是张休拉车走完的,但他至少毫无怨言——因为造成这种局面(人力拉车)的主要原因,正是他个人失误所造成的,他必须要用行动来弥补。

所以他心甘情愿。

其实这些道理,诸葛亮一直都懂,但就是不放心让部下们亲自上阵试错,总觉得他们会办不好,会办砸、会大费周折。

但是,马谡在经过街亭之战磨砺后,迅速成长为一员大将的案例,已经让他逐渐松动了适当放权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