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便有了蜀汉之盛。

虽然这盛况没能持续多久,便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而堕入谷底,但毫无疑问,晚年的刘备彻底悟了。临终前,刘备更是将帝王权术运用到了极致,因而才有了在诸葛亮的领导下,蜀汉从绝境中挣扎出来的幸事。

要知道,在刘备去世的时候,蜀汉当时只剩下十三个郡,周围还有五路兵马虎视眈眈,妥妥的灭国之兆。

而现在,仅仅十年过去,蜀汉的国力早已今非昔比,已经可以单独和魏国正面硬抗了。

与刘备早期遭遇相同的另一个例子是曾国藩,早期的曾国藩在组建湘军抵抗太平军时,认为占有大义就能感召别人,必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但是曾国藩很快发现,最初投奔他的人才,都去了另一个湘军将领胡林翼那里,于是便问幕僚赵烈文:“众皆出我下,何故尽归胡公?”

赵烈文回曰:“人皆有私,在公麾下既不能官,又不得财,不走何待?”

曾国藩问:“那我该怎么办?”

赵烈文回答:“集众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

曾国藩这才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对待有功的部下“武人给钱,文人给名”,用重赏来“集众人之私,鼓好胜之心”。特别是就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以后,经常利用一切机会保荐幕僚当官。

于是曾国藩的幕府大盛,人才济济,终破太平天国,成就湘军神话。

对于每个人或势力而言,利益永远是他们最重要的目标。

如果不能,则必相背。

大义可以招揽人才,却无法笼络住人才和其他不属于自己的势力,让他们为我所用。

而使用“人以利动”的策略,就能“借鲜卑人之兵,成蜀汉之伟功”。

这个策略,也是马谡攻略交州时所使用的策略之一,对陆家许之以重利,离间他们站到孙权的对立面,减轻来自东吴随时都有可能背盟一刺的压力。

大道理说完,尽管把曾国藩替换为无名氏,马谡仍感觉有些小小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