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必赏,败必惩,是大汉的军规铁律。即使袁绍很想保住曹操的性命,也觉得此次曹操活下去的概率极低。

在这个时刻,他与曹操的死党关系,甚至已经变成了后者的催命符。为免朝堂衮衮诸公说他假公济私,包庇好友。所以这次廷尉审判,找谁来主审,成了一个大难题。

至于接下来该怎么应对西凉铁骑,袁绍打算回头问问幕僚们。当务之急还是如何处置曹操,把朝堂上的非议平息。

袁绍看向袁隗,斟酌着问道:“以叔父之见,当请何人来主持此次廷审为好?”

袁隗不答反问,“本初是想背负杀友之名,还是不想背负此名?”

“还请叔父告知其中原委。”袁绍拱手虚心求教。政治修养这块,叔父袁隗可比他老辣太多了。

袁隗捋着三捋长须,淡淡说道:“本初啊,无论你想让曹操生或者死,只需请一名德高望重且与曹操相熟的人来审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如此,无论曹操最终会不会被判处死罪,都与我袁家无关。若其被判死罪,曹家人只会怨这个审判者不念旧情;若其没有被判死罪,世人也只会说审判者徇私。”

袁绍眼神一亮,“叔父高见啊!但不知何人可做主审?”

“非蔡邕蔡伯喈不可!”

“蔡邕……蔡邕,妙啊,叔父!”

袁绍抚掌叹了一句,朝门外喊道:“来人,速往蔡御史府上传令……”

……

大将军袁绍命蔡邕做曹操主审官的昭令传到蔡府的时候,已经是中平六年的十二月底了。

蔡邕接到昭令后,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整一夜。

第二天一早,这个五十八岁的长者,满眼血丝推开门,像是下了一个什么重要的决定一样,步履坚定的朝府外走去。

马谡本想劝一劝蔡邕的。话到嘴边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最终却是目送着蔡邕一步步走远。